蓝三角鱼知识网

农村六七十年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11-21

农村六七十年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农村六七十年代的很多老物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文物。今天跟各位朋友分享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使用的5件老物件,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没见过,更没有使用过。

一、分解芦苇杆的“苇穿子”

上图这两个东西就是“苇穿子”,“穿”就是“破开”的意思,和“势如破竹”的“破”是一个意思。上图应该是两个三孔苇穿子。三孔苇穿子可以把一根芦苇破解成均匀的三份。

苇穿子是用比较硬的圆形木料做成的,直径大约在10公分左右。在圆木的一头分成三等分或四等分,然后用烧红的铁锥向中心点烫出三个孔,三个孔的交叉处非常薄,像三个刀刃。把挑选好的芦苇从这一头插进去,三个“刀刃”会把芦苇自然破解成三份,从另一头出来,破解出来的芦苇叫“篾片”,也称“篾子”,用来加工苇席或其它器具。这个程序叫“破篾子”。

二、农村老物件“马镫”

上图是一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以前的“马镫”。马镫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骑马人上马的“脚镫”,二是人骑在马上更加稳定。

马镫一般用熟铁制作,下面一块铁板,上面一个半圆形的铁套。

旧社会,富贵人家的马镫也有用铜制作的“铜马镫”。

三、骡、马、驴拉车时使用的“套项”

六七十年代以及更早的时候,富贵人家出行都是马车,六七十年代北方农村磨面都是马或驴拉石磨磨面。

上图就是一大一小两个马、骡、驴拉车或拉磨时使用的“套项”。因为使用时是套在驴骡马脖子上的,所以叫“套项”,我老家方言叫“套项(hang)”。

马、骡、驴拉车时,把套项套在它们的脖子上,这是为了保护它们的脖子,然后,把拉车的“夹板”绳套套在套项上。

四、马拉车使用的“夹板绳套”

上面大家认识了马拉车时使用的“套项”,套项上还有一个用两根木料做的“夹板”,“夹板”上系着两根绳索,或皮带,绳索另一套系在马车的辕杆上。这样,马用力前行,就会拉着马车前行。

五、农村马、驴、骡驮粪、驮东西使用的“驮筐”

六七十年代,北方山区农村因为交通不便,不能使用马车拉粪拉粮,就使用骡、马、驴用驮筐驮粪驮东西。

上图就是那时候使用的荆条编制的“驮筐”,我老家方言叫“驮篓”。用荆条或竹子编制两个“筐”,然后用两根弯弯的木料把两个筐链接在一起,使用的时候,把驮筐架在马鞍上即可。

荆条驮筐直径大,但比较短,底部是死的。马把粪驮到地头,赶马人用力把驮筐翻过来,将驮筐里的粪土倒到地头。

还有一种驮筐是用竹子编制的,它的底部是活动的,用一个扣子扣着,来到地头,把驮筐底部的扣子解开,活动筐底就会打开,粪土就会落到地上。

以上就是农村六七十年代使用过的5种老物件,你见过几种?使用过几种?

碧玉手镯带哪个手比较好

径山茶泡多久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