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三角鱼知识网

探寻武夷山深处的千年古村——建瓯郑魏村

05-15

探寻武夷山深处的千年古村——建瓯郑魏村

武夷山脉绵延千里,横亘在福建与江西之间,成为福建与内地的天然屏障。武夷山脉山高林密,在绵延的群山中有一处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她就是位于福建省建瓯市迪口镇以南16公里处的郑魏村。郑魏村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更重要的是至今还保存有元、明、清时所留的古民居、古戏台、古巷、古井、古庙、古树、古驿道、古廊桥等独特的“老八古”,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是一座具有红色革命血统的革命老区村。

郑魏村坐落在半山腰处,坐北朝南,三面环山,远望峰峦叠翠,静听溪水潺潺。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只见竹林叠翠,竹浪随风飘曳,云遮雾绕,恰似一幅绝美的水墨画。郑魏村按照古代风水学来说那是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拥朱雀,后靠玄武,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从环境学角度来讲,其实就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宜居之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郑魏村是以郑魏两姓村民为主的山村,其实在郑魏两姓未迁居此地前,是有张姓居住的。后来魏姓人又迁徙至此安居,再到北宋末年,精通风水学的郑氏始迁祖郑昊(1125—1201年)见此地风水绝佳,便举家从建瓯小桥镇阳泽村迁徙此处定居,逐渐繁衍成大族,遂成郑魏村。始迁祖郑昊的祖先是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避地入闽,到了郑昊已经是第八代了,因郑昊排行第五,因此郑魏村人又称始迁祖郑昊为“八五公”。

在郑魏村众多的古建中,郑氏宗祠可能是整个村落的最中心,按照风水学来说是“中央龙”,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中央。郑氏宗祠是郑魏村最大气的一幢建筑,它高大宏伟,白墙灰瓦,屋脊正中间安坐一金色宝葫芦,屋脊两侧高翘,如凤凰展翅之势。屋檐下是一圈精美彩绘,在门楣之上书写“郑氏宗祠”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比较特别的是门楣正上方有一个非常显眼的五角星标志,原来这祠堂在红军时期曾作为闽北游击队的枪械修理厂。

穿过天井,便是祠堂的核心所在——续源堂。续源堂为木质框架抬梁结构,厅内不像闽南或潮汕等祠那样金碧辉煌,只是这些粗大的红色圆柱上挂满楹联,将郑氏历史渊源展现无遗。神龛上供奉着始祖郑祇德、郑君锡、郑昊等人的牌位,案台上矗立着郑昊的半身铜像,接受郑氏族人的香火祭拜。



郑魏村除了郑氏宗祠外,比较富有文化气息的古建筑可能属福善庵了。这是一座以村民张福善首建的庵堂,后来在此基础上逐年加建,所以整座建筑就形成了元、明、清三个朝代不同的三种风格。在福善庵的中心,是村中的古戏台,古戏台属于清朝建筑(1873年重建),古戏台坐南朝北,总面阔约21米,进深约35米,建筑面积1156平方米。沿着中轴线展开有戏台、天井、大殿、神龛。戏台单檐歇山,面阔三间,进深两柱,正中有一插屏。戏台上方为八角藻井,绘有阴阳太极八卦图,插屏后两侧为更衣室,天井两侧为走廊,走廊上建有钟楼与鼓楼,重檐歇山顶,饰有彩图,图案精美绝伦。这古戏台到现在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凡是村里有重大活动,都会请戏班来演戏,这些剧目也大都是贴近乡间生活,都是一些与礼、义、廉、耻有关,具有警示、醒世意义的剧目。

行走在郑魏村,除了这些饱含历史感的古建筑、夯土墙、青石小道外,还有一块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义仓碑记”的石匾。这碑文上刻有警示,这是一处在丰收年间储备粮食的义仓,以便荒年之用,这也是郑魏村先人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高瞻远瞩的先见之明。在郑魏村还有一群虔诚的青衣斋婆们,她们身着青色手工缝制的斜开襟短服,头戴银头饰、红花,胸前佩戴银饰斋婆牌。他们虔诚地将经柱、往生票、弥陀驻等牵线成网,诵读的《水经》却是与众不同,属于稀有独特,可能是郑魏村珍贵的“活化石”。

因为郑魏村属于闽北山区,这里山高谷深,交通往往需要一些桥梁。这里的山民因地制宜,砍伐山上的杉木,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廊桥,这些廊桥横跨溪流,成了一道道特有的风景线。村中的仙恩桥和德胜桥横跨吉溪,相继建于清光绪年间,两桥全是木榫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均以石为基,以木为桥为廊,以瓦为盖,两侧还设档雨板和栏椅,便于行人避雨休憩。

郑魏村在土地革命时期,也是一个红色的村庄,前后有30多人参加了红军。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立了党小组,广泛发动群众抗租、抗息、抗税、抗丁和除恶分粮斗争。1948年8月“郑魏惨案”在这里发生,中共地下党员林可被捕关押在郑魏村,敌人对他用尽了酷刑,逼他交代秘密,但林可宁死不屈咬断了自己的舌头严守秘密。气急败坏的敌人将一同被捕的30多位革命者活埋在后山山坡上。

郑魏村因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第三批“中国传统村”,使得古村有了一个明确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及具体建设项目。现在的郑魏村已经旧貌换新颜,将“八大古”打造成特有的乡村旅游精品,让这座藏在武夷山脉中的古村落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蓝魔虾图片

波士顿梗犬好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