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三角鱼知识网

腰缠万贯:探寻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货币五铢钱

05-20

腰缠万贯:探寻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货币五铢钱

说起"汉",这是既熟悉又陌生,今汉-汉族,古汉-汉朝(西汉与东汉)。


汉代开国皇帝 刘邦

五铢钱是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期间,流通七百余年的货币,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五铢钱


重量

方孔圆钱,铜币上有篆体两字"五铢",故名五铢钱,铢是一种计量单位。

汉朝的计重单位,24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

换算成现代单位,实际是一铢=0.65克,一两=15.625克,一斤=250克(今0.5斤),一钧=4000克(今8斤),一石=16000克(今32斤)

我们可以得出五铢钱实际重量是5*0.65克=3.25克。


腰缠万贯,形容财富极多,如果是真要缠一下,那应该是做不成,(宋朝)1000文=1贯,折合3.25吨。

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人们常说的"半斤八两",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半斤=八两。


文物实测,北京博物馆,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179年)是12斤权,实测2996克,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


来历


前身

半两钱(名如其文,重12铢=半两)是秦朝流通的货币,秦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但是重量陆续的减少,汉文帝五年(前175年)减为四铢,民间私铸(允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以前,同样币值的钱币,重量从1铢到12铢不等,这就造成了市场的混乱,民间与各级政府之间为了争取利益,争相铸钱,粗制滥造,导致钱不值钱,百姓的生活就遭殃了。


半两钱

汉武帝时期五铢钱的演变


汉武帝元狩五年,实行"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从此,五铢钱占据历史的重要一角。

第一阶段,郡国五铢先是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

客观原因,由于各地方的铸造技术与材料不尽相同,导致钱币在外观以及重量都相差较大。

主观原因,各地方官员习性难改,偷工减料,中饱私囊。有重蹈旧货币"半两钱"的混乱现象。

第二阶段,赤仄五铢。这种五铢钱是由京师钟官所铸,为了解决"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问题,专门用于"纳赋"和"官用",不流通与民间。两年后"民不便",被废弃。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其后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

第三阶段,三官五铢。三官是政府的铸钱机构,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各郡国铸币权,并收回旧钱,由汉武帝中央政府统一铸钱。由于统一的管制,钱币的数量质量和原料得以控制,市场大有改善,不再混乱。


五铢钱流通时间长,在各朝代之间,不同背景环境下,五铢钱的样式略有不同,剪边五铢、永安五铢等。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币向唐宋年号、宝文钱制转变。


开元通宝

做梦都想被钱砸醒?小心被砸晕喔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点赞关注,欢迎讨论,各抒己见。

草书翻译识别

金丝玉和和田玉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