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装水当镜子用,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大量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中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因此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的标准器之一。通过对铜镜形制、花纹和铭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各个时代的铸造技术、工艺美术、工官制度、商业关系、思想意识以及与国外的文化交往等。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以龙纹作为中国古代铜镜上的装饰母题,是中国铜镜文化的一大特色。龙纹铜镜历史悠久,造型多样,内涵丰富。最早的龙纹铜镜可追溯到战国。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变形四龙纹铜镜,三弦钮,圆钮座,外围一周凹面形环带。地纹为细腻的方棱卷云纹。
这件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精美汉代双龙纹铜镜,直径11.1厘米,重90克,圆形,因含锡量高,呈青灰色,观感得体大方。镜外缘为16边弧平雕,中间四乳凸雕,主体二龙细凸线雕,突出中心三弦桥形钮浮雕,显得立体感极强。镜背中钮周围下陷的素平面,外为双棱线围住中凹方框。方框四周外面四乳突,上下乳为上左下右缺口棱线包裹。左右两面为棱线雕飞龙。右龙上飞,左龙下探,面朝镜外,凸吻,环眼,尖角,卷尾。龙肢有力,背羽环绕圆突乳钉。
汉代是我国史书记载十分详尽的历史时期,其皇室、官吏、礼仪、服饰、文化、社会、制造、农业、商阜、军事、战争、丧葬等等都有涉及。据文献记载,作为流转于集市商品,青铜镜为民间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