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符号的葫芦,一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跟葫芦娃的脑袋瓜上长的相似的规规矩矩的葫芦,这就是传统葫芦,就跟传说中太上老君的葫芦、铁拐李的葫芦形状差不多,大部分人都喜欢。
其实,文玩葫芦有很多种分类,比如鸣虫葫芦、手捻葫芦、异形葫芦、押花葫芦、烙画葫芦、勒扎葫芦、针刺葫芦、雕刻葫芦等等,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术作品的形式一直在民间流传,也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说的不是作为观赏的大葫芦。文玩文玩,一是文化,二是把玩,今天我们就说说文玩葫芦中最契合文玩精神、最常见的两种适合放在手中或怀中把玩的文玩葫芦——一是鸣虫葫芦,二是手捻葫芦。
鸣虫葫芦
鸣虫葫芦华朴清雅,历史悠久。历史上,将模具套在嫩葫芦上长成的葫芦器(匏器),最早出现在明末,至清朝后大放异彩。康熙爷曾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并设专人管理。乾隆爷更甚,并多次吟诗歌颂,例如在《恭咏壶卢罐》中书:成器已将百余岁,“康熙赏玩”识当初。置之白玉青铜侧,华朴之间意愧如。《咏壶卢瓶》中书:碗盘富有印成模,似此花瓶新样殊。大小葫芦连蔓缀,物毋忘本若斯夫。
鸣虫葫芦顾名思义,就是蓄养蝈蝈、油葫芦、蛐蛐等鸣虫的鸣虫葫芦。于天地自然、百花萧瑟中,怀揣一鸣虫葫芦,发出一呦呦虫鸣,即有一丝生机盎然,快哉美哉之感,所以鸣虫葫芦自古便是秋冬之际玩的多,它究竟主要不是盘的,而是听虫用的,它的美更体现在器型与纹路上,还有雕刻、设计与搭配,它与鸣虫就好比绿叶与红花,虽然红花是主角,却也离不开绿叶的陪衬,况且,鸣虫是有寿命的,而鸣虫葫芦却可以长久跟随它的主人,收藏意义更甚。
鸣虫葫芦主要由葫芦、牙口和蒙芯三部分组成,牙口多见的材质有黄花梨、紫檀、红酸枝等木料。蒙芯就是镶嵌在牙口上带气孔的圆片或其他形状的盖片,制作蒙芯的材料不一而足。
好鸣虫葫芦的外皮,在岁月积淀下是光亮亮的,它是颜色和光泽的完美结合,它的美一点都不突兀。
手捻葫芦
手捻葫芦,顾名思义,就是在手中把玩的小葫芦,因其小,可在手掌中捻来捻去,故这小葫芦又称手捻葫芦。手捻葫芦以小为佳,因其更适合捻玩,但前提是葫芦必须要天然成熟,不然因其皮软、色轻、质疏不值得收藏把玩。一般尺寸在3-7cm。
手捻葫芦集收藏与把玩一身,还能够锻炼手指,疏通经络,按摩穴位,开发大脑,健身养生。
小葫芦保存时忌潮湿、多通风,可采用黑塑料袋法多晒来吸取阳光均匀提色,并注意防虫,常清洁,并远离化妆品、汽油等化学试剂。盘玩时更要注意保持手的洁净。
小小葫芦,袖里乾坤,它虽小但萌态可掬,它喜欢阳光沐浴,不喜风雨,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正能量,和小小的安乐与喜悦,知足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