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上有文字反书的情况,这是在制版中产生的错误。在钱币学中叫做传形,主要出现在唐以前的钱币中,唐以后便没有出现过。在唐代,钱币已经实现翻砂铸造。不会有传形的情况出现。
传形钱币主要以五铢、半两、货泉最为常见。拿到一枚五铢的传形钱来观察,会发现其五字在穿左,铢字在穿右,同时铢字是反的镜像的。最好分辩的方法是看金字旁的位置,在右边就说明是反的。如果出现五铢二字从左至右排列,铢字的金字头也还在左边的情况,便有两种可能:1、现代仿古工艺品,2、近代花钱。
半两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两个字篆书的写法完全对称,因此没有偏旁错位的问题。所以只要半两二字左右横书便是传形。
比较复杂的是大泉五十,这四个字的篆书都是对称的。故大泉五十的传形品便成了大泉十五,最初泉家们把它完全当作传形来看,因为当时大泉五十传形发现并不多,而且历代对于钱币铸造都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只是检查不严的时候传形出现的会比较多,如四铢半两和六朝五铢。
不过所谓大泉五十传形在陕西安康地区却有较多发现。因此有人依据东汉郑玄《周礼·天官外府注》所载:“王莽改 货……大泉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泉直十五货泉。”推测,这种大泉五十传形其实应该就是大泉十五,是王莽货币改革的一项内容。只是尚属试验,因此只限小范围地区流通。或者属于某地区的地方货币。
当然,这种说法也仅限于推测,并没有太多的证据支撑。我们也不妨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大泉十五产生的一种原因。而有人执大泉五十传形一说也未尝不可。百花齐放,玩钱才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