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三角鱼知识网

抑郁症患者的真实康复之路:超越‘恢复到原来’的目标

07-24

抑郁症患者的真实康复之路:超越‘恢复到原来’的目标

本文字数约:4830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抑郁症久治不愈,是因为未解决真正病因

02、想让患者恢复到生病前的样子?这是错误的目标

03、通过“自我家庭治疗”实现这3点,抑郁症可真正康复

此图为AI生成

临床上有大量躯体疾病的理想康复目标,可以说是恢复到身体的“出厂设置”:

腰伤了,那最好能让腰部恢复如初,跟新的一样灵活;

胃溃疡了,那最好能让溃疡处完全愈合,胃部焕然新生。

“完全康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观念深深地烙印在大众的认知里。包括抑郁症青少年患者的父母们,他们也非常渴望孩子能回到以前的样子——阳光、开朗,充满活力,能正常生活和上学。即使如愿了,反而要提防微笑型抑郁症。

可是,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到底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个病是完全可逆的吗?

更值得令人深思的是,患者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状态,这是应该追求的康复目标吗?

今天这篇文章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建议。

01、抑郁症久治不愈,是因为未解决真正病因

很多抑郁症患者即使接受了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但病情还是时好时坏,反反复复,以至于患者和父母几乎丧失了康复的信心:

这个病到底能治好吗?孩子能恢复到本来的样子吗?对于这个问题,主流精神科大夫整体上的回答是比较“保守”的。

如果患者的病情不严重,尚没有多次复发,有的医生也希望给患者注入信心,缓解病人心理压力的话,可能会说“不用太担心,这个病经过治疗是可以缓解的,很多人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但通常,大夫不会提治愈。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经历了多次复发,患者和家属都很焦虑,追问医生这个病到底能不能好的话,这时主流精神科大夫往往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主要是控制症状,恢复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果复发3次或者3次以上,建议需要终身服药,减少复发”;

如果患者有家族史的话,有些医生可能还会劝家长要调整康复目标,“你孩子这个病跟遗传有关系,很难根治,能恢复基本正常的生活就不错了”。

客观来说,以上医生、专家说的话不是忽悠,也不是吓唬患者,而是确实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科研人员统计临床数据发现,能真正实现“彻底治愈”的抑郁症患者只占小部分,他们已经实现了停药多年,社会功能恢复正常,截至随访统计时也没有再次复发。

但大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病情有明显的波动性、长期性,多次复发,无法实现彻底停药,最多只能把药物控制在较低剂量,症状相对轻微。这些患者大体上能基本正常生活,实现了“临床治愈”,但仍比健康人群更容易情绪波动、出现不良认知。

所以,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领头人、中科院院士陆林曾公开表示:抑郁症和癌症、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这个观点也是很多国内外精神医学专家的观点,它主要来自主流精神科的临床统计和长期的观察。

不过,以上的观点是有前提的。一种疾病能不能彻底治愈,这跟治疗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就像我们经常拿来举例的肺结核,100多年前它还属于绝症,可对于现在的医生来说,它简直小菜一碟。医学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对于抑郁症来说,也是同样道理。在整体上,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的发展比较缓慢,目前,绝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都还只能停留于症状学诊断,找不到确切的病因。

所以,主流精神科大夫主要能做的只是靠“三板斧”(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保护性约束)来改善抑郁症状,而不是解决病根,所以治标不治本。

至于在心理学方面,对于轻、中度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在整体上讲,作用有限,远不是很多大众所以为的心理治疗能解开“心结”。

首先,有条件提供专业心理治疗的精神科机构其实很少,大部分患者只接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没有接受心理治疗。二来,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来说,即使有条件、有意识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难以起到明显作用。

尤其是青少年患者,他们很有可能觉得认知行为治疗(CBT)就是在讲大道理,解决不了根源上的问题。而精神分析流派则反而有可能恶化青少年患者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使患者的情绪波动更大。

也就是说,主流精神科治疗即使再加上主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往往也难以解决抑郁症背后的根源,这导致大量患者病情反复、遇到较大的外界负性刺激时就容易复发。

换言之,所谓的“抑郁症多次复发后难以治愈”“抑郁症是终身慢性疾病”,是因为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和心理学都缺乏高效而深入的治疗手段,没法像对待很多躯体疾病那样,直指病灶,去除病根。

这其实是治疗水平还不够高的问题,而不是抑郁症的本质。如果能找到抑郁症的病根,解决病灶,这个疾病完全可以实现康复。临床上实现了彻底停药、真正康复的抑郁症患者,一般就属于这种情况。

02、想让患者恢复到生病前的样子?这是错误的目标

那么,抑郁症的真正病灶、主要病因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解决?

我们之前已经多次分析过,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不是基因遗传,也不是大脑神经递质浓度遗传。

如果还有精神科大夫说这个病跟基因遗传有关,说明他们极有可能还没有更新前沿知识,还在照本宣科。也有可能是他们不愿相信目前的发现,有意无意地把疗效不好的原因“甩锅”给基因遗传。请患者、家属保持理性认知。

大量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实践已经发现。抑郁症的主要病因其实非常明确——是患者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采取了内归因模式,不断自我否定而导致的。也就是说,主要病因是后天心理社会因素。

在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中,有很大一部分源于患者父母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压抑的家庭环境,持续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还有部分来自于孩子的求学经历,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甚至有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来自于互联网,以及一些文学、影视、游戏作品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叠加性心理创伤和完全的内归因模式都属于“病理性记忆”,而长期记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可以通过“记忆再巩固”改变记忆的状态以及记忆对个体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对于这一点,临床科研已经予以证实。

也就是说,如果患者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能够得到高效修复,不良的归因模式得到纠正,其抑郁症症状能够快速消除。

如果患者还能够建立高逆商、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那么后续遇到挫折就不容易再次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复发的风险也就极低。

只不过,上面的目标看起来容易,但要实现并不容易。

因为患者有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储存于内隐记忆层面,他们已经想不起来了,主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只能处理患者能想起来的感受和记忆,因此无法深入处理。而精神科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更是无法触及内隐记忆层面。

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能够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修复叠加性心理创伤,再结合认知提升、深入的家庭治疗、逆商塑造、消除学习障碍等等,帮助患者实现撤药,真正走向康复,目前已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只是这项技术比较复杂,目前还难以大量复制,只能惠及一小部分患者,这也是这个技术的局限性。

既然知道了抑郁症的主要病因、真正根源,那么患者和家属应该追求的康复目标,是患者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吗?显然不是。

孩子得抑郁症了,其实说明家庭系统早就“病”了,孩子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一直在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其实早就出现了心理问题,处于精神心理“亚健康”状态。

只不过当问题不严重时,父母很容易对此忽视,只觉得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有点情绪化,或者错误理解为叛逆、任性。当叠加性心理创伤从量变达到质变时,孩子的问题便以抑郁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实,像焦虑症、强迫症、成瘾疾病、双相障碍、恐惧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等,最初也是从一般心理问题逐步发展而来的,也是病理性记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要病因是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

所以,患者和父母都不应该希望恢复到患病之前的状态,那其实是心理不健康的。

患者真正应该追求的康复目标,是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到修复,症状消除,撤掉药物,并具备高逆商,具备良好的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变得更加成熟、理性、睿智。

而患者父母应该追求的康复目标,是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家庭系统温馨和谐,父母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再在无意中对孩子带来病理性记忆。

也就是说,真正值得追求的康复目标,是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和家庭系统对比患病前都焕然一新,甚至脱胎换骨,变得更积极、健康。

事实上,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之所以病情反复,部分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还没有深入理解真正的患病根源,还没有意识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家庭系统,导致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但修复不了,还持续形成新的心理创伤。

如果家里还有其他小孩的话,父母还可能对其他小孩也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患者的兄弟姐妹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也很高。

03、通过“自我家庭治疗”实现这3点,抑郁症可真正康复

上面分析了抑郁症患者、家长真正应该追求的康复目标,那如何才能达到?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还无法复制,应用规模小,那大部分抑郁症患者该怎么办?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患者父母能学会“自我家庭治疗”,不断付出努力和实际行动,同样也能帮助孩子真正走向康复。

父母在开展“自我家庭治疗”的过程中,若能达到以下3个条件,能明显有助于孩子实现康复:

第一,孩子的主要叠加性心理创伤得到较大程度的修复。

抑郁症患者之所以多次复发,其实是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一直都得不到修复,哪怕服药后症状缓解了,但相应的心理创伤也只是暂时被掩盖了。一旦接触到一些事件和线索,心理创伤又被激活了,就很容易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

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修复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从根源上解决情绪症状。

比如,对于父母在无意中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父母要深刻地自我反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并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持久的改变和提升。这能令相应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得到部分修复。

第二,父母要重建良好的家庭系统和家庭关系,为孩子构建稳固的社会支持体系。

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深入的“家庭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孩子生病了,这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系统中,不但难以修复已有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还很容易“旧伤刚愈、又添新伤”,自然很难真正走向康复。

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让孩子生活在能提供温暖、关爱、安全感的家庭中,真正感受到家的幸福和积极意义。这对孩子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父母要具备“终生学习”、与时俱进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认知提升。

关于认知的提升,最重要的有2点:一是要引导孩子培养出理性的综合性归因模式,尤其是遇到挫折时,既看到客观因素与他人的问题,更要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升,而不要自我否定、自责自罪。

二是要引导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遭遇困难与挫折后,要理性地事后复盘,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具备“坏事变好事”的意识和能力。

良好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是预防病情复发的关键,并能够帮助孩子实现螺旋式上升,有利于实现人生目标。

上面这些道理看起来不难,但要做起来并不易,父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引导孩子充分认可、吸收这些道理,更是一门大学问。

所以,这要求父母要持续学习,先用高效、科学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大脑,变得更有智慧,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提升。

因此,希望抑郁症患者的父母们要调整认知,不要再问“孩子能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这其实暴露出父母还不理解抑郁症的本质,也就意味着孩子离康复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父母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孩子有哪些病理性记忆?”“我们这个家庭系统出了什么问题?”“我应该怎么积极改变,修复孩子心理上和家庭系统中的深层次问题?”

如果父母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说明已经具备了自我反省的意识,这是“自我家庭治疗”的前提,也是孩子真正走向康复的开始! 

清道夫鱼晒干还能活是真的假的

英文版袁大头银元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