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三角鱼知识网

陆羽在栖霞山的茶文化足迹

02-10

我写《秦淮河边雨花茶》一文时,曾听江苏省雨花茶非遗传承人陈盛峰向我介绍过南京茶的历史。

早在唐代,南京已有人在雨花台、牛首山和栖霞山一带种植茶叶,茶圣陆羽曾专门考察栖霞寺茶叶的种植、制作。栖霞寺后山还有“试茶亭”旧迹。

《秦淮河边雨花茶》一文后被收入拙著《寻茶记》。《寻茶记》出版后不久,陈盛峰安排我在南京签售两场。中间一天空闲,我提出去栖霞山看陆羽试茶亭,以了我多年念想。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栖霞山风景区管委会从六朝文化、宗教文化、帝王文化、中草药文化、地质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向我们介绍这座金陵名山,茶文化以及正在复建中的“陆羽茶庄”更是他们的浓彩重笔。

《茶经》七千余字,陆羽著述历时二十余年,其中许多时间花在走山访水、寻茶试茗上。“茶之出”一章,记述了他到过的产茶地。在江苏,陆羽曾在南京、宜兴、丹阳等地留下过足迹。

公元758至759年,陆羽至栖霞山,寄居栖霞寺。皇甫冉有诗《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记录了他白天上山采茶,夜晚与高僧品茗论茶,有时来不及回到寺庙,就住山里农家。

陆羽在栖霞山的亲历亲为,获得了茶叶采制的宝贵经验,酝酿《茶经》的写作构思,可谓收获满满。出于对陆羽的崇敬,宋代僧人在陆羽采茶处建造笠亭,在摩崖刻石“试茶亭”,以志纪念。清代乾隆皇帝来栖霞山,赋诗:“羽踪籍因著,曾句也云清。泉则付无意,淙淙千载声。”这首诗,后镌刻在“白乳泉试茶亭”摩崖石刻的西侧,也成了栖霞山茶文化的一道风景。

秋日,我们在栖霞山寻访陆羽当年行踪,只见山峦叠翠,青竹苍松,绿树蔽天。名刹栖霞寺灰瓦丹墙,庄严肃穆。唐高宗李治的题碑、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前专程来此地礼拜等人文典故,都让人感到这里是僧人禅修、文人雅集的好地方。唐代李白“碧草已满地,柳与梅争春”,灵一“四面青石床,一峰苔藓色”等诗句,无不让人感觉“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所言不虚。

山是名山,景是美景,可惜已不见当年茶树满山,更无清泉淙淙,陆羽当年夜宿山里农家也只能在脑际想象。后建的笠亭,只有遗址。草丛中有不知哪个年代留下的引水石构件。抱憾之际,忽见岩壁上“白乳泉、试茶亭”六个隶书大字仍在,不免兴奋。

周围树木蓊郁,枫树、榉树、乌桕、黄连木、鸡爪槭等,树种不在少数。不见茶树,众人于心不甘。踏着当年陆羽采茶的山路,一行茶痴穿梭树林下,搜寻一片片灌木丛,终于发现了野茶树。虽寥寥几棵,却让老人们“聊发少年狂”,我们连走带奔,几乎扑向野茶树。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寻茶之乐趣。这种难以自抑的欣喜激动之情,非“茶痴”无法体味。

陆羽当年栖霞寻茶试茗,曾有友人陪同。一千多年后,我们寻找茶圣遗踪,有陈盛峰和栖霞山风景区管委会的朋友陪同。冥冥之中,似乎是一个世纪之前茶圣对今日茶人们的感召,是跨越时空的呼应。历史上,栖霞山曾有“摄山茶”。今天,陈盛峰他们守望和传承“雨花茶”,更是中国茶文化生生不息的绵延。

栖霞山计划建造“陆羽茶庄”,从效果图看,整个建筑仿唐风格,古朴幽雅。我想,复建茶庄,甚至可以造得典雅而有唐风,以此传播陆羽茶文化,当然值得称赞,但陆羽当年寻茶试茗处绵延不绝的茶树,白乳泉、珍珠泉、品外泉清冽澄澈的泉水,不知能否再现?

(本文编辑朱蕊)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朱蕊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荷兰凤凰鱼寿命

被猫抓伤多久过安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