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在益阳市中心城区,大桃路市军分区至雄森国际以西,康富路华天酒店至市委党校以东,这个地段曾经有个比较出名的茶场——桃花仑茶场,这是个被城市完全吞噬、消失得几乎无影无踪的茶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离益阳市中心医院不远处的板田巷,发现这个茶场当年的制茶厂,厂房尽管已经废弃很多年,但依旧保存完整,为这个茶场留下了宝贵了历史见证。
三改其名的茶场
居住在茶场附近的老人告诉我,桃花仑茶场最先的名字叫知青茶场,成立于1964年,地点就在桃花仑人民公社桃花仑大队板田生产队。后来改成卫东大队茶场,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改名金花湖乡桃花仑茶场。
自建场起,知青茶场作为离市区最近的知青点,每年有不少知青进来,也有部分知青以招工、当兵、上学等方式离开。1967年,桃花仑人民公社改为卫东人民公社,知青茶场所在地改称卫东大队。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知青的逐渐离开,知青茶场改为大队所有,更名为卫东大队茶场。
1979年益阳市文联、市文化馆主编的《新长征》创刊号上发表龚克立的散文《春日茶话》这样描绘卫东大队茶场,他写到:“清明节那天,我有机会来到卫东茶场采访,欣喜地看到昔日的荒山秃岭,现在变成了一座座葱郁翠绿的茶山,那灌溉茶园的水池高台上,极目眺望市郊的茶山,似乎全收在眼底了,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令人赏心悦目。这时,思绪也犹如脱缰的骏马在重叠的茶山上驰骋……”“益阳地区七个县市就有安化、桃江、宁乡、益阳(县)盛产名茶。安化产茶起于宋代,以芙蓉山所产最著名,有“芙蓉山仙茶”之称,宁乡的“沩山毛尖”也闻名遐迩。但人们谁会相信,益阳市这个靠外地输入香茗的小城,也会茶绿郊外,香飘市区呢?这次采访,终于看到了这令人鼓舞的现实。就以卫东茶场来说吧,卫东茶场虽说规模不大,贡献却不小。以前在果树丛中间种的茶树自生自灭,有时生产几担烟熏茶,到街边挑买,竟无人问津。1970年,他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精神,把全场40多名职工全部动员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动往一处使,向荒山宣战,向坡地要茶,奋战了三个冬春,填平了十几道弯沟,挖掉了四十多个大小山头,由原来间种的几亩茶园开垦到现在的一百六十亩茶,染得满坡绿,撒得满城香。去年(注:1978年)出产的绿茶,社队就增加收入一万多元。在攀登绿茶生产高峰的进军途中,又生产了花茶“资江绿”,益阳市真正有了自己的茶叶。在全区全省绿茶生产的万花丛中,又增添一枝新的鲜葩。
曾上益阳地区茶叶生产光荣榜
据有关资料,上世纪70年代末的卫东大队茶场有27户,139人,茶园面积153亩,其中成林茶园100亩,种植茉莉花8亩。有初制精制车间一栋,共660平方米,白兰花温室一栋,400平方米,育苗温室100平方米。山顶兴建水塔三座,可蓄水2000立方米。有初制机械等共10台件。1971年改制绿茶,1978年开始窨制花茶,手揉脚踩人工炒的繁重制茶劳动已逐步由机械化制茶代替。
1978年,全场总收入共30200元,其中茶叶收入11000元,生产绿茶70担,产茉莉鲜花930斤,白兰花30多斤,窨制花茶32担,茶叶每担均价163元,社员劳动分配,每个工值0.98元,人平收入175元,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富裕的茶场了。
1979年,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茶场充实和加强导班子的建设,不断改进经营管理,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科学种茶、种花、制茶、窨花的技术队伍,巩固了科研小组,大搞丰产园、实验园、良种园,进一步落实“五定”(定人、定园、定项目、定报酬、定奖励)到组的办法,充分调动茶农的积极性,积极改造未老先衰的茶园,重施有机质肥料,促使茶园返老还童;加速水利建设,整修水塔,铺设管道,引水上山,实现喷灌,确保茶园高产稳产;挑塘泥,大搞客土入园,加深茶园土壤,改良土质,保水、保土、保肥、保丰收;大搞肥料建设,养猪、养兔积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少施化肥,提高单产,增进滋味和香度;积极发展鲜花生产,多窨花茶。
龚克立文中写到:“转过茶山,是花房的座落地,数百盆白兰、茉莉度过严冬后,全部摆放在露天野外,与两边的茶山争香斗艳。这是人称“土技师”的生产培植员阳干省同志与社员精心培植的花苗。为了把外地花茶引至益阳,他三次去广东移植白兰、茉莉,为使热带植物在这洞庭湖畔“安家落户”,冬天用温室育花保苗,连续两个严冬在花棚度日,日夜计温看护,熬了八十多个日日夜夜,热带植物被他‘驯服’了,枝壮叶翠,花香四溢,为全区花茶生产填补了空白。”
地少夺高产,场小争贡献,生产规模不大的卫东大队茶场通过自己的努力,茶场茶叶、鲜花增产幅度大,茶叶质量大提高,夺得了全面丰收,全场全年总收入共38000元,其中茶叶收入22300元,总产绿茶93担,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30%,产值比1978年增长1倍;产茉莉鲜花2400斤,白兰花93斤,在1978年的基础上翻了3番,窨制花茶78担,花茶占全年总产的84%,茶叶均价240元,比1978年提高了77元,茶农劳动分配收入每个工值1元,人平收入181元。茶场成为了益阳地区茶叶生产先进单位,上了益阳地区茶叶生产光荣榜。
“松针”“桃仑青”“资江绿”
茶场最先只生产普通绿茶,后来开始仿制“松针”(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仿制名茶是创导的),龚克立文中写到:“松针”是安化的名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这天,安化县制作“松针”的名手许师傳也来到了,正值一个青年在作“松针”,看那虎实的脸庞,严肃的神情,娴熟的技术,许师傅不禁连声赞叹。听人介绍,为让“松针”名茶之花在益阳市开放,这个年轻人在滚烫的炉旁不知熬了几十个夜晚,虚心求教了七、八位名师傅,终于将“松针”制作了出来,并以此作为向新长征的献礼。
后来,茶场研制了自己的品牌“桃仑青”。龚克立文中写到:这个场的场长亲自制作的白毫扁叶绿茶,有其独特风格,品茶时,当沸水倒进玻璃杯,茶叶象含羞欲放的花蕾一样,将扁叶轻轻地舒展开来,就像未摘下的那翠绿欲滴的嫩叶随风舞动似的,喝一口,便立即感到清如泉,香如栗,甜如蜜,香茶鲜浓纯洁,为宾客们所喜爱。有人送给她一个美好的名字:“桃仑青”。
上世纪80年代初,桃花仑茶场在湖南农学院、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和益阳市生资土产公司的协助下研制了“资江绿”茉莉花茶,它是用茉莉花与桃花仑茶场生产的“资江绿”绿茶窨制而成的一种高档花茶,它的特点是:外形紧结,细秀有毫,色湿深润,干香鲜浓,汤色黄绿,三泡花香,花味滋浓,药理功能显著。1984年9月,“资江绿”茉莉花茶2号获湖南省经济委员会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5月,“资江绿”茉莉花茶1号获湖南省食品办颁发的芙蓉奖。1985年,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品赏资江绿茉莉花茶后,交口称赞。1982年以来,该厂每年生产“资江绿”茉莉花茶500公斤,直至90年代初停产。
从上世纪80年末开始,茶场的茶园陆续被蚕食,茶树被废掉,茶山被推平,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车水马龙,茶场最终消失,欣喜的是当年的制茶厂(精制车间)没有拆掉,在老人的指引下,我们还从不远处的院落里找到了当年遗存下来的一排茶树,以及灌溉用的水塔的塔基,这些遗存向人们昭示:这里曾经是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