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2022年11月19日,南宁市区,22公里
十月底开始匆匆计划骑行广西云南,打算从南宁出发,骑到云南的普洱,去看望在那儿支教的何老师。向各处打听防疫政策,似乎都挺宽松。同时向包头的何大哥要了他二年多前的骑行路书,大略一看,他是沿着沿边公路骑(现在是219国道的延伸线),沿途食宿基本没有问题,感觉不错。再一看,他从南宁骑到普洱用了27天,我实在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条路线。
于是改为从南宁向北,经柳州、阳朔,到桂林、兴安,最后在柳宗元的永州结束。
不过计划终究是计划,老何两年多前还能骑进瑞丽,而前几天沙特能战胜阿根廷,日本能战胜德国,现实总比预想的精彩。
11月14日,周一,提前一周去中铁快运托运自行车,被告知需要一周时间,甚至两周,他们不保证。正好有一个人要托运去衡水,被拒,因为目前只有三个目的地可行:南宁、贵阳和昆明。没想到我们这么幸运。
周四上午接到一个南宁的电话,通知我自行车已经到南宁火车站,火车站只免费保存三天,让我尽快去提货。托运周期还是三天,和以前没有变化。
11月19日,周六,搭早班飞机前往南宁,10点20分落地,取行李、落地检,赶上11点去火车站的机场大巴一号线,介绍上说需要一个半小时,实际上一个小时就到了。在火车站对面一个小店吃了午饭,店主人推荐我们吃南宁粉,味道还行,但没体会出什么特色。
下午1点,在中铁快运南宁站营业部取到车,车况良好。
先去参观镇宁炮台,在火车站东约3里的人民公园内。
秦晖先生前不久的“边走边说”系列大都是关于广西的,在《从“岑宫保”与“陆武鸣”说起》一文中,首先提到的就是:“镇宁炮台”镇南宁?
秦先生小时候是在南宁长大的,当时南宁风景地不多,这炮台是他出游时常去的。炮台位于旧时南宁古城北门外的制高点望仙坡上,是旧桂系首领陆荣廷在1917年建的。
这门大炮是著名的德国克虏伯工厂于1890年制造的固定式陆防加农炮,口径122毫米,射程达12公里,是目前还在用的苏式同口径60型加农炮最大射程的一半,在100多年前显然是个超级大杀器,是南宁最大的城防设施。
奇葩的是,这门大炮的环形导轨只能在东南西270度内转向,唯独北边有90度缺口不设导轨,使大炮不能朝向北方。
据说,那是因为陆大人的家乡武缘县(今武鸣区)就在南宁北方,他不容许炮口指往家乡方向。秦先生少年时就很纳闷,这炮的射程也打不到武鸣呀,设在城北的炮台不能防备北方,还能算是城防炮吗?镇宁炮台大概是用来震慑南宁人的。
秦先生感慨于这位旧桂系头号人物的水平,其实江苏的润扬大桥也就十多年前的事,听人谈起这个亦古亦今的名字时,那都是非常严肃、非常赞赏的。
据介绍,这门大炮“自建成后一炮未发”。这期间南宁至少经历过两次滇桂战争、以及抗战中的两次陷落。星爷有一部电影叫《逃学威龙》,里面有一位警长,称他的配枪是和平之枪。这门威武的大炮也称得上是和平之炮,不然南宁的老百姓看着炮弹从自己的头上飞过,不知什么感觉。
炮台四周有一圈环形的房屋,大概是弹药库和炮兵的营房,现在开辟为陈列室,主要展示南宁及广西近代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因为广西博物馆近期不开放,就通过这些陈列室简单了解一下广西。
镇宁炮台的前身是六公祠。
北宋仁宗朝,狄青与部将孙沔、余靖镇压了侬智高起义,驻军邕州城外的望仙坡,二年后邕州太守在望仙坡建三公亭,后改名为三公祠。二十年后,李朝大军进攻邕州,知州苏缄坚守孤城,城破自杀,李朝军队撤退后,邕州百姓在三公祠前建怀忠庙纪念苏缄,到明洪武年间移入三公祠,改称四公祠。
明嘉靖年间,王守仁(阳明)巡抚两广,在南宁城建敷文书院,其门生在书院建王文成公祠,后移入四公祠,遂成五公祠。明末,徐霞客来到南宁时,记录的就是五公祠。
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叛清,清朝广西提督马雄跟随吴三桂叛清,后又降清,吴世藩派兵前来镇压,清军将领莽依图前来救援,击退云南军队,莽依图不杀降军不扰民,死后南宁百姓在五公祠祭祀他,此后得名六公祠。
1917年,陆荣廷将六公祠拆除,建镇宁炮台。
再去白龙书院看看王阳明在广西的足迹,不过,有一半的纪念堂都关着门。
从人民公园往南2公里左右,在民权路南端的邕江大桥北堍,有一段城墙。南宁古城墙于1956年被彻底拆除,2004年在此发现112米的古城墙基,次年按清代城墙形式修复此段古城墙,现为自治区文保单位。
徐霞客来的时候,“南宁城北狭西阔,北、东、南各一门,皆偏于角上,惟西面临江,有三门。”这段修复的古城墙属于西城墙的一段,在安塞门与镇江门的中间。
现在的墙基比江岸高出至少五六米,而城墙顶上就是江北大道,古今南宁城的地势应该有较大的变化。第二次滇桂战争中,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滇军无法攻下南宁城,说明南宁城墙的防御能力不错。
邕江两岸应该都已经打通绿道,可以沿着江边一直向东骑。邕江在南宁市区这一段九曲十八弯,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应该非常灵动。
过凌铁大桥后,邕江转了90°大角,流到白沙大桥下。徐霞客首次来南宁时,从东边的横州坐船,溯郁江而来。过了清秀山、豹子石后,“舟至是转而北,又十里过白湾,山开天阔,夹江多聚落,始不似遐荒矣。转而南三里,为坪南,江南岸村聚甚盛。又西三里,泊于亭子渡。”
白湾就在白沙大桥下,亭子渡在凌铁大桥下,坪南在两座大桥的中间。
第二天,徐霞客一行船行五里,抵达南宁的西南城下。一个月后,徐霞客离开南宁前往崇左、龙州一带,将重病的静闻和尚托付给城西的崇善寺。事实上他离开后的第二天静闻就圆寂了,徐霞客回南宁后,只看到静闻的骨灰,徐霞客带上骨灰罐,一路走到了云南大理的鸡足山,将静闻的骨灰下葬。当然途中主要还是顾行背着骨灰罐。
崇善寺的旧址在南宁市第一中学内,距离邕江大桥1.5公里,我们没有过去,从百度地图的全景图中截了一张照片,算是来过、并悼念这二位前辈。
过白沙大桥,到竹排冲汇入邕江口,竹排冲也称竹溪,很久以前大概叫邕水,唐太宗贞观年间在此设州,取名邕州,后将流过邕州城南的一段郁江更名为邕江。
邕江北岸有一个大大的古体邕字,部首“巛”由二部分组成,下面是田,上面看着像“朋”、或“竹”。据说东晋始建城时,城墙是竹子做的,相当于围了一圈竹篱笆,因此邕溪确实就是竹溪。
原计划去清秀山南麓的孔庙和民族博物馆,骑到盘古庙时已经4点钟,估计那两处都已关门,于是转而向北,拐到清秀山北麓,现在是青秀山景区,南宁植物园也在里面。
放飞无人机,越过山巅,看到龙象塔以及孔庙的建筑群,都是近些年重建的。龙象塔又名青山塔,八角九层,重檐砖结构,明万历年间由吏部左侍郎肖云举所建,他是南宁籍进士。
天启四年(1624年),龙象塔被雷击塌顶端两层。徐霞客记为“有土山兀出北岸,是为清秀山,上有浮屠五级出青松间,乃南宁东南水口也。”
抗战爆发后,邕宁县政府担心龙象塔成为日机轰炸南宁导航目标,将塔拆除。
然后去酒店,位于民族大道东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