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赵利新 王子诚)“杨庄子村的‘霸王鞭’表演完,就是古北口村的‘旱船’了。”年近七旬的当地村民郑伯启,在熙攘人群中,伸长了脖子看浩浩荡荡的表演队伍。他凌晨五点多,就挑着高粱米在长城脚下的街道上卖粮食。相传从北宋时起,每年阴历九月十四日,是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居民举办长城庙会的日子。跨越千年历史,古庙会拥抱新时代。如今该庙会已融入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之中。
10月28日,即阴历九月十四日,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举办庙会,吸引上万名游客参观。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今年10月28日,是阴历九月十四日,这一天对于古北口镇人来说尤为重要。常住人口6000多人的古北口镇,在今天涌来上万人。他们是为了欣赏盛大的庙会,也是为了去瞻仰先人庙宇。
古北口镇长城是北京东北部第一道军事防线,素有“燕京门户”“京师锁钥”之称。在北宋时期,此地一度成为宋、辽战场。宋朝名将杨继业殉国后,辽人在古北口镇建起一座杨令公庙。从此,古北口镇村民每年在杨继业生日,即农历九月十四日,进庙烧香、叩拜。在上千年时间里,不仅是古北口镇当地人保留了这个传统,附近河北省滦平县、密云区太师屯镇的不少村民也参与进来。
10月28日,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村民们组成的文艺队,表演传统曲目。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今天来的人可多了。你看,这香炉里的香,小半天儿就溢出来了。”杨令公庙工作人员陈小静说。已经到了中午十二点,但小庙依然人流如织、络绎不绝,她忙着引导游客有秩序瞻仰庙宇和牌位,也顾不上吃饭。
杨令公庙所在的半山坡下面,是一派锣鼓喧天景象。古北口镇的九个村和相关社区的居民们,都有拿手的节目给本地人和游客表演,有轧鼓、旱船、跑驴、扇子舞、霸王鞭、满族宫廷舞、舞龙、大鼓、中幡、举刀拉弓和舞狮等。
古北口镇杨令公庙。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来自河北省滦平县农村的高显录老人,今年70岁了,他是今天凌晨五点多,独自一人倒了三班客车,花费近三个小时,才来到古北口镇庙会现场。他回忆,他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来古北口镇看庙会、拜杨令公庙了;如今庙会节目三四个小时都精彩纷呈,比以前热闹很多,只不过村民演员们普遍都上岁数了。
10月28日,古北口镇庙会现场,有村民在兜售自家粮食。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当然,对于本地村民来说,上万游客来访,是兜售家乡土特产的好契机。在古镇中心区域,有数十个农家摊位在街旁摆开,他们卖高粱米、驴打滚、小锅饽饽、卤水豆腐等特色美食。在古色古香的建筑里,还有供游人体验画脸谱、制作长城古砖和宫灯等传统非遗项目的艺术坊。
古北口镇副镇长陈如介绍,古北口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整的长城体系,也是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中颇为精华的部分;近年来,古北口镇深入挖掘长城沿线文物资源、旅游资源、古村落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以及风土人情,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千年长城古镇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发展活力,并传承、延续和发扬北京地区的长城文化。
编辑 唐峥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