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的别名
岑岭
高山。晋木华《海赋》:“岑岭飞腾而反覆,五岳鼓舞而相磓。”张铣注:“岑岭,山也。言波浪如山飞腾,上下反覆。”唐皎然《答俞校书冬夜》:“遥得四明心,何须蹈岑岭。”
崇阿
高山。晋谢万《兰亭》:“肆眺崇阿,寓目高林。”唐王勃《滕王阁序》:“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明刘基《黄华一首送叶师仁省兄还括苍》:“瞻彼崇阿,维云茫茫。”
崇丘
高山。晋陆机《赴洛道中作》:“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唐韩愈《南山》:“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明刘基《吊泰不华元帅赋》:“莽莽崇丘阒无人兮,天高听遐。”
崇山
高山。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巃嵸崔巍。”晋陆机《从军行》:“深谷邈无底,崇山郁嵯峨。”
崔嵬
本有石头的土山,后泛指高山。宋辛弃疾《沁园春·有美人兮》:“觉来西望崔嵬,更上有青枫下有溪。”
嵽嵲
高峻的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明杨慎《景川曹侯庙碑记》:“刬险为平,通夷达华,航鲸波而梯鸟道,去嵽嵲而就夷庚。”清顾我锜《九日登缥缈峰》:“指挥云物作几案,呼叱嵽嵲同儿曹。”又高峻。唐韩愈《丰陵行》:“逾梁下坂笳鼓咽,嵽嵲遂走玄宫闾。”宋苏轼《见和惠泉诗》:“泉旁平地衍,泉上山嵽嵲。”
介丘
亦作“介邱”。大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登介丘,不亦恧乎。”《文心雕龙》:“歌之以祯瑞,赞之以介邱。”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徘徊天上游。”唐张九龄《东封赦书》:“皆用事于介邱,作中于上帝。”宋王禹偁《北狄来朝颂》:“可纪岱岳,宜登介丘。”又微小的土山。介,通“芥”。
峻岑
高山。北齐刘昼《新论·崇学》:“故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唐裴度《蜀丞相诸葛亮祠堂碑铭》:“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如公德音。”
峻岭
连绵的高山。晋王羲之《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明刘基《过闽关》:“峻岭如弓驿路赊,清溪一带抱水斜。”清徐翔鵾《普安道中》:“横穿峻岭几千丈,直下危峰数十盘。”
名山
大山。名,大也。《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郑玄注:“名,犹大也。”孙希旦集解:“名山,谓五岳也。”唐李白《秋下荆门》:“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清叶廷琯《鸥陂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晋国名山不可数,恒岳居尊太岳附。”
乔岳
高山。本指泰山,后成泛称。《诗·周颂》:“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毛传:“乔,高也。高岳,岱宗也。”三国曹植《七启》:“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清顾炎武《华下有怀顾推官》:“秋风动乔岳,黄叶辞中林。”
崟岌
高险的山。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玄猿绿罴,舔舕崟岌,危柯振石,骇胆栗魄。”
危峤
险峻的山。宋沈与求《石壁寺》:“回廊迤迤穿危峤,侧涧涓涓露浅沙。”
嵬岌
高耸的山。唐王湾《奉使登终南山》:“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
巘崎
险峻的山。南朝江淹《学梁王兔园赋》:“碧山倚巘崎兮,象海水碣石。”
岩岑
高山。清黄景仁《舟中咏怀》:“同调闲岩岑,秦越罕投赠。”
二、山崖的别名
巉崖
高耸险峻的山崖。《西游记》:“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
巉嵓
同巉岩。险峻的山岩。南朝谢朓《宣城郡内登望》:“威纡距遥甸,巉岩带远天。”又高峻;险峻。唐欧阳詹《曲江池记》:“重楼夭矫以萦映,危榭巉岩以辉烛。”宋苏轼《出峡》:“入峡喜巉嵓,出峡爱平旷。”
冈隒
山崖。晋左思《魏都赋》:“筑曾宫以回匝,比冈隒而无陂。”李善注引《说文》:“隒,崖也。”
冈岩
山岩。晋傅玄《正都赋》:“于是神岳双立,冈岩岑崟,灵草蔽崖,嘉木成林。”
寒岩
高寒的山崖。南朝孔稚圭《游太平山》:“阴涧落春荣,寒岩夏留雪。”唐方干《题龙泉寺绝顶》:“古树含风常带雨,寒岩四月始知春。”宋曾巩《幽谷晚饮》:“援琴薰风后,结宇寒岩左。”
峻壁
陡峭如壁的山崖。《水经注·湿馀水》:“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金刘迎《南口》:“危峰张屏帏,峻壁开户牖。”
峻崿
高峻的山崖。晋嵇康《琴赋》:“援琼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水经注·湘水》:“历山崖,隥险阻,峻崿万寻,澄源湛于下,应水涌于上。”元揭傒:“宁与无心游,不受众目怜。褰衣必峻崿,散步亦名园。”
嵚崖
高险的山崖。唐柳宗元《招海贾文》:“反齗叉牙踔嵚崖,蛇首狶鬣虎豹皮。”
巘崿
山崖、峰峦。南朝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李善注:“巘崿,崖之别名。”《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峰崖崇峻,巘崿隐嶙,岩间石室,佛尝降止。”宋林逋《西湖春日》:“浓吐襍芳薰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明赵完璧《朝回望西山》:“彩云连巘崿,翠霭接城隈。”
崖巉
巉崖,险峻的山崖。宋苏辙《颍滨遗老传下》:“熙河奏夏人十万骑压通远军境上,挑掘所争崖巉,杀人三日而退。”
岩唫
高而险的山崖。《谷梁传》:“女死必于殽之岩唫之下。”陆德明释文:“唫,本作‘崟’。音吟,一音钦。”
岩嵌
亦作“嵒嵌”。嵌岩,峻险的山岩。明高启《中秋玩月》:“穿深窥暗不遗隙,魍魅忌影逃巖嵌。”明沈榜《宛署杂记·志遗三》:“李梦阳《望湖亭诗》:‘布席依嵒嵌,波望领佳要。’”
三、山峰的别名
重巘
指重迭的山峰。汉张衡《西京赋》:“陵重巘,猎昆駼。”晋嵇康《琴赋》:“若乃重巘增起,偃蹇云覆。”
层巘
重迭的山峰。宋文同《山斋》:“幽斋设横榻,尽日对层巘。”元袁桷《松声楼》:“初如盘车出层巘,宛若幽磬穿孤云。”明吴海《夏日燕东皋亭》:“展席俯清池,倚槛盼层巘。”
翠巘
青翠的山峰。唐杜牧《朱坡》:“日痕絙翠巘,陂影堕晴霓。”宋苏轼《祭常山回小猎》:“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明袁宏道《光福》:“碧栏红亭,与白波翠巘相映发,山水园池之胜,可谓兼之矣。”
攒峰
亦作“攅峰”。密集的山峰。《北山移文》:“于是南岳献嘲,北垄腾笑,列壑争讥,攒峰竦诮。”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仲举诗云:攅峰叠壁何盘盘,地多硗磝少平原。”
黛巘
青黑色的山峰。唐李邕《日赋》:“夕没衔于黛巘,朝隮夹于火云。”唐温庭筠《清凉寺》:“黄花红树谢芳蹊,宫殿参差黛巘西。”
丹巘
赤色的峰峦。南朝颜延之《侍宴》:“青林结冥蒙,丹巘被葱蒨。”南朝梁简文帝《枣下何纂纂》:“垂花临碧涧,结翠依丹巘。”唐钱起《奉和圣制登朝元阁》:“翠微回日驭,丹巘驻天行。”
叠巘
亦作迭巘。重叠的山峰。南朝谢灵运 《晚出西射堂》:“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唐 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攒峰衔宿雾,叠巘架寒烟。” 宋范成大《题画卷》:“君看叠巘云容变,又有中宵雨意生。”
峰峦
连绵的山峰:峰峦起伏,峰峦叠嶂。宋高观国《浣溪沙》:“云外峰峦翠欲埋,雨沾黄叶湿青鞋。”
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峰巘
巘,山顶。山峰。唐张说《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两山势争雄,峰巘相顾盼。”
峰嶂
山峰。唐李白《望黄鹤山》:“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秋嶂
秋日的山峦。 元萨都剌《送景南亭上人归江西》:“故山秋嶂远,残日晚钟微。”
碧嶂
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唐 李白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 元廼贤《送胥有仪南归》:“立马望华盖,君家碧嶂东。”
孤嶂
孤立的高山。 唐 杜甫《登兖州城楼》:“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宋 陈与义《度岭》:“隔水丛梅疑是雪,近人孤嶂欲生云。”
崿嶂
犹峰峦。 南朝 鲍照《自砺山东望震泽》:“澜漫潭洞波,合沓崿嶂云。” 唐 李白《游泰山》:“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青嶂
宛若屏障的青山。沈约:“郁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 唐杜甫《月》:“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
云嶂
高耸入云的山峰。 唐张九龄 《郡江南上别孙侍御》:“云嶂天涯尽,川途海县穷。” 唐张说《奉酬韦祭酒嗣立偶游龙门北溪》:“近念鼎湖别,遥思云嶂深。”
玉嶂
积雪的山峦。 唐 吕温《吐蕃别馆望白水山作》:“玉嶂拥清气,莲峯开白花。” 唐皎然《晨登乐游原望终南积雪》诗:“琼峰埋积翠,玉嶂掩飞流。”
岭嶂
高险的山岭。唐宋之问《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岭嶂穷攀越,风涛极沿济。”元王恽《白鹿嵬歌》:“太行西来万马奔,岭嶂横截摩青云。”
烟嶂
云雾缭绕的山峰。 宋范成大 《烟江迭嶂》:“水空发声夜镗鎝,中有晴江烟嶂迭。” 明虞堪《朱叔仲山水引》:“东家帧子高丈寻,落笔惟嗔烟嶂小。”
峦嶂
指山峰。明冯琦《壬辰书事赠别钟淑濂张伯任》:“两生躯干小,气欲排峦嶂。”明陆师道《玉女潭题赠吏史部恭甫》:“峦嶂妙连络,草树相蓊郁。”
岩嶂
直如屏障的山峰。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岩嶂高险,不通轨辙。” 唐李群玉《长沙陪裴大夫登北楼》:“岩嶂随高步,琴尊奉胜游。”
霁峰
晴峰。晴朗的山峰。宋杨万里《宿湖甫山》:“霁峰有剩谒,旭溪无停辉。”
绝巘
极高的山峰。晋张协《七命》:“于是登绝巘,溯长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绝巘多生怪柏。”明刘基《李氏湖山义塾记》:“其上多奇峰绝巘。”
峻巘
陡峭的山峰。南朝江淹《空青赋》:“其所处,则峻巘层石,龟穴龙壁。”
蚪峰
陡峭的山峰。蚪,通陡。清周亮工《书影》:“陈约之《望太行诗》云:‘蚪峰全蔽日,鸟道半临关。’又皇甫子循《太行道》云:‘蚪峰千仞跨海外,鸟道百折盘云间。’”
峦峤
峭拔的山峰。章炳麟《菌说》:“亦犹乍忆高岗,如见其峦峤嵯峨、陵阜耸峻者,而心以为是华岳、岱山,然究未登华岱也。”
峦岚
犹山岚。《徐霞客游记》:“北面峦岚溪翠,远近悉揽。”
峦头
山峰。清采蘅子《虫鸣漫录》:“至地理之说有二义,或主峦头,或主方向。”
峦岫
山峰。元祖铭《径山五峰·推珠峰》:“元气结峦岫,献此大宝珠。”《徐霞客游记》:“又西抵望夫山西麓,眺望山崖,别无岩洞,惟见东南一面,峦岫攒簇,疑即所云巫山寨者。”
乔峰
高峰。乔,高耸。江淹《赤虹赋》:“想番禺之广野,忆丹山之乔峰。”
峭崿
高峰。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吕向注:“峭崿,高峰也。”唐王勃《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西驰峭崿,山连白雉之郊。”清吴伟业《哭志衍》:“飞步临峭崿,下有万仞潭。”
峭巘
险峻的山峰。宋欧阳修《得滕岳阳书大夸湖山之美》:“峭巘孤城倚,平湖远浪来。”
山岑
山峰。三国曹植《赠丁仪王粲》:“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晋书·束晳传》:“谓山岑之林为芳,谷底之莽为臭。”
岏巑
峻峭的山峰。庞时松《檗子书来约游西泠》:“猿狙作棫拥岏巑,澒洞风尘过眼看。”
巍岑
高峻的山峰。唐胡曾《延平津》:“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巍岑一万重。”
危岑
高峻的山峰。唐王勃《深湾夜宿》:“津途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危峨
高峻的山岭。唐韩愈《南山诗》:“新曦照危峨,亿丈亘高袤。”
危峰
高峻的山峰。南朝谢灵运《山居赋》:“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唐白行简《贡院楼北新栽小松》:“移根依厚地,委质别危峰。”清曹寅《赴淮舟行杂诗》:“危峰如卓繖,百里望龙潭。”
危峦
险峻的山峦。明徐复祚《投梭记·逆节》:“从来采石是危峦,四周遭似壁垣。”清刘大櫆《游黄山记》:“自是危峦曲磴,倾侧迤行。”
危岫
高峻的山峰。唐罗隐《后土庙》:“一带好云侵鬓绿,两层危岫拂眉青。”
霞巘
红色的山岩。唐李贺《昌谷诗》:“霞巘殷嵯峨,危溜声争次。”
崖巘
高崖险峰。晋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吕向注:“巘,山之险。”唐李深《游烂柯山》:“嵌空横洞天,磅礴倚崖巘。”
岩峤
险峻的山峰。戴叔伦《听霜钟》:“仿佛烟岚隔,依稀岩峤重。”
岩岭
山岭。《水经注·溱水》:“崖峻岨,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时人谓之大李将军。”唐崔融《启母庙碑序》:“紫云合沓于溪涧,白露氛氲于岩岭。”
阴巘
背阳的山峰。唐韦应物《自蒲塘驿回驾经历山水》:“高树夹潺湲,崩石横阴巘。”
云峰
高耸入云的山峰。南朝谢灵运《酬从弟惠连》:“寝瘵谢人徒,灭迹入云峰。”宋毛滂《河满子·夏曲》:“急雨初收珠点,云峰巉绝天半。”清厉鹗《游菁山常照寺》:“阅世如浮囊,誓愿栖云峰。”又状如山峰的云。唐太宗《饯中书侍郎来济》:“云峰衣结千重叶,雪岫花开几树妆。”唐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云巘
高耸入云的山峰。南朝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辟闱风岫,通气云巘。”宋王质《水调歌头·九日》:“云巘在空碧,天宇共高明。”元陈孚《李老峪闻杜鹃呈应奉冯昂霄》:“故园渺何处,万里隔云巘。”
四、山麓的别名
峰脚
山麓。明袁道宏《憩法相》:“峰脚微微仄,篁稍个个清。”
山脚
山麓。山的靠近平地的地方。宋陆游《野步书触目》:“最怜山脚水,撩乱入陂塘。”
山根
山麓。明刘基《题山水图为宝林衍上人作》:“雨过秋山日欲暾,白云如雪拥山根。”
山基
山麓。南朝刘铄《拟行行重行行》:“寒螀翔水曲,秋兔依山基。”寒螀,寒蝉。
山纪
山麓。明陈子龙《过天台望赤城》:“缓步升山纪,驱车降木杪。”《诗·秦风·终南》“有纪有堂”毛
山趺
山麓。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我走及幌山,已垂暮,山颠乔木虽略负日脚,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气,色较白日为青。”
山趾
亦作“山址”。山脚。汉焦赣《易林·小畜之咸》:“原出陵足,行于山趾。”唐李翱《独孤常侍墓志》:“公寿何迫,百年中止,丧车东去,托骨山趾。”元邓牧《伯牙琴·雪窦游志》:“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
山足
山脚。《诗·大雅·早麓》“瞻彼旱麓”。毛传:“麓,山足也。”唐徐浩《谒禹庙》:“山足灵庙在,门前清镜流。”宋梅尧臣《三层瀑》:“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清唐孙华《东林寺》:“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铎。”
峡崥
山足。汉扬雄《太玄·增》:“崔嵬不崩,赖彼峡崥。”范望注:“峡崥,山足也。”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子十二》“遯逃乎碑”引作“岟崥”。
岩根
山麓。唐皮日休《忆洞庭湖观步十韵》:“岩根瘦似殻,杉破腹如腔。”
岩麓
山脚。南朝谢灵运《山居赋》:“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宋陈亮《北山普济院记》:“周显德二年,吴越王始建寺于岩麓,曰九龙。”
岩趾
山脚。宋王安石《九井》:“扪萝挽茑到岩趾,仰见吹泻何峥嵘。”
岩足
山脚。唐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晓雾望松丘,白云伴岩足”
崔嵬
山顶。《诗·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之崔嵬。”毛传注:“崔嵬,山巅也。”又指高山。
峰岑
山之最高处。《大唐西域记》:“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宽五六里。”玉《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诗·小雅·渐渐之石》“维其卒矣。”汉郑玄笺:“卒者崔巍也。谓山巅之末也。”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山额
山顶。元 吴景奎《晚霁》:“烟抹林腰横束素,日廻山额半涂黄。”
嵝领
山顶。《后汉书》“瘦疏嵝领,犯历嵩岳。”李贤 注引《字林》:“嵝,山巅也。”
岭头
山顶。唐 杜甫《南楚》:“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唐李益《扬州送客》:“闻道望乡闻不得,梅花暗落岭头云。”宋柳永《临江仙》:“荆王魂梦,应认岭头云。”
山尖
山顶。唐 罗隐《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山椒
山顶。汉武帝《李夫人赋》:“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南朝服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李善注:“山椒,山顶也。”元汤式《天净沙·小景》:“翠岧峣天近山椒,绿蒙茸雨涨溪毛,白靉靆云埋树腰。”清顾炎武《劳山歌》:“何时结屋倚长松,啸歌山椒一老翁。”
山颜
山巅。宋 宋祁《提刑劝农使者还嘉州》:“僰路缭山颜,駹田耨岩腹。”
山冢
山顶。《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毛传:“山顶曰冢。”又坟墓。元王恽《闻谈刘齐王故事》:“石马惨无声,山冢久芜秽。”
危巅
高山顶上。元 王恽《游青莲寺》:“午枕不容诗梦就,天风吹雨下危巅。”
岩椒
山顶。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凌石菌以开营,拒岩椒而峻垒。”陈熙晋注引《释名》:“山顶曰冢,亦曰巅,亦曰椒。”
六、山谷别名
岸谷
高深的山谷。唐 罗隐《汉江上作》:“云生岸谷秋阴合,树接帆樯晚思来。”
峻谷
陡深的山谷。汉 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坠。”李善 注引曹大家曰:“言梦临深谷欲坠,见神持葛来授我也。”北齐刘昼《新论·激通》:“登峭岭者,则欲望远;临峻谷者,必欲窥墟。”宋苏洵《攻守》:“大山峻谷,中盘绝径。”
峦谷
山谷。清 周安《游道场山》:“高情属云天,长啸响峦谷。”
峭壑
陡而深的山谷。《徐霞客游记》:“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岨谷
险峻的山谷。明 王守仁《水滨洞》:“送远憇岨谷,濯缨俯清流。”
玄谷
幽深的山谷。汉 应玚《慜骥赋》:“赴玄谷之渐涂兮,陟高冈之峻崖。”
山壑
山谷。《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序》:“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南朝梁简文帝《七励》:“淫声乱耳,未足入听,方追山壑,永弄林泉。”宋林逋《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山壑气相合,旦暮生秋阴。”
岩峡
山谷。宋张淏《艮岳记》:“岩峡洞穴,亭阁楼观,乔木茂草,或高或下,或远或近。”
七、山冈别名
重峦叠巘
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水经注》:“其山重峦叠巘,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
冈岑
山峦。晋 阮籍《咏怀》:“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晋左思《魏都赋》:“与冈岑而永固,非有期乎世祀。”
冈岵
多草木的山脊。晋左思《吴都赋》:“嶰涧阒,冈岵童,罾罘满,效获众。”刘逵注:“《尔雅》曰:山多草木曰岵。冈,山脊也。”
冈脊
山脊。《诗·大雅·公刘》“廼陟南冈”孔颖达疏:“乃又升彼南山冈脊之上,乃见其可居而为都邑者于京之地。”明钱宰《长江霁雪图》:“岷峨冈脊来蜿蜒,青城一峰高插天。”
冈峦
连绵起伏的山冈。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
冈岭
山岭。《水经注》:“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唐张说《游龙山静胜寺》:“郁茀吐冈岭,微蒙在烟雾。”宋苏轼《放鹤亭记》:“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冈陇
山冈。唐 李白《宿鰕湖》:“明晨大楼去,冈陇多屈伏。”
冈陀
山冈。《徐霞客游记》:“自驮朴陆行至太平,辄见冈陀盘旋,四环中坠,深者为井,浅者为田。”
峦冈
山冈。唐 孙樵《出蜀赋》:“包溪怀壑而为深兮,缭峦冈而四崇。”
岭岫
山岭。唐吕岩说《灵茅赋》:“或结根于江汉之澳,或蓄苗于岭岫之中。”清顾炎武《赠黄职方师正》:“一出事君王,牧马踰岭岫。”
峻朵
高峻的山峰。元王恽《游百家岩四十韵》:“天关瞰绝巅,黛色泼峻朵。”
碕岭
绵延起伏的小山。晋 郭璞《江赋》:“厓隒为之泐嵃,碕岭为之岩崿。”吕延济 注:“碕岭,小山也。”李善注引许慎《淮南子》注:“碕,长边也。”
山径
山岭。《孟子·尽天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赵歧注:“山径,山之岭。”又山间小路。
山阬
高大的土山。《管子·兵法》:“凌山阬,不待钩梯;历水谷,不须舟楫。”
危岭
高峻的山岭。明 戴良《抵富阳宿县治作》:“解鞍憇危岭,倚剑望幽壑。”
岩冈
亦作“嵓冈”。犹山冈。三国曹丕《浮淮赋》:“仰嵓冈之崇阻兮,经东山之曲阿。”晋左思《魏都赋》:“列宿分其野,荒裔带其隅,岩冈潭渊,限蛮隔夷,峻危之窍也。”唐欧阳詹《石韫玉赋》:“瓌材则韫,精气时扬,结白虹于林薄,浮清气于岩冈。”
岩岭
山岭。《水经注》:“崖峻岨,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朝上》:“﹝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时人谓之大李将军。”唐崔融《启母庙碑序》:“紫云合沓于溪涧,白露氛氲于岩岭。”
八、山角别名
岑石
引申为山隅。《梁书·王僧孺传》:“而犹限一吏于岑石,隔千里于泉亭,不得奉板中涓,预衣裳之会。”
峤角
犹山角。唐 李洞《赠三惠大师》:“枫猿峤角别多时,二教兼修内学师。”
碕角
山嘴子。清 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于碕角转湾之处,依险鹘起。”
山角
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宋 陈与义《观雨》:“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山廀
山角。廀,古“廋”字。《楚辞·刘向<九叹·忧苦>》:“遵壄莽以呼风兮,步从容于山廀。”王逸注:“廀,隈也。”
山隅
亦作“山嵎”。山角、山曲。汉 司马相如《美人赋》:“防火水中,避溺山隅。”三国曹植《洛神赋》:“微幽兰之芳蔼,步踟蹰于山隅。”张铣注:“徐步徘徊于山之隅角。”清侯方域《宦官论》:“昔西山之狐往见南山之虎,曰:‘子跋踄林薄之间,日一得食,何其惫也!诚能假我以皮毛与牙爪,子安坐山嵎之中,而饮食不乏。’”
山陬
山角落。借指山区偏僻处。明高道素《上元赋》:“洵山陬之寂寞,亦炎热之喧填。”
九、山川别名
川阜
犹山川。《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南朝任昉《为庾杲之与刘居士虬书》:“卜居郊郭,萦带川阜。”
川岫
山川。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序》:“藏金玉于川岫,弃琴瑟乎大壑。”江淹《伤友人赋》:“友人之生,川岫降明,峻调迥韵,惠志聪情。”
川岩
山川。清顾炎武《摄山》:“忘情鱼鸟天机合,适意川岩物象同。”清唐甄《潜书·非文》:“﹝图画﹞迨于末世,为川岩、为草木、为羽毛、为士女,以取悦于人,尽失其意矣。”
川岳
犹山川。南朝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德礼既普洽,川岳徧怀柔。”南朝王俭《褚渊碑文》:“公禀川岳之灵晖,含珪璋而挺曜。”《太宰文简褚彦回碑》:“文公禀川岳之灵晖,含珪璋而挺曜。”《南齐书·高帝纪下》:“晷纬凝象,川岳表灵。”
河山
山川,代指国家疆土。唐崔涂《赤壁怀古》:“汉室河山鼎势分。”苏曼殊《海上》:“寂对河山叩国魂。”亦作山河。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
江山
山川,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岩濑
山川。章炳麟《东夷》:“按项出门去,恣情逐岩濑。”
十、山洞别名
峦穴
山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历僵人峡,路侧岩上,有死人僵尸峦穴,故岫壑取名焉。”
嵌窦
山洞。唐杜甫《园人送瓜》:“竹竿接嵌窦,引注来鸟道。”仇兆鳌注:“嵌窦,谓泉穴。”《太平广记》:“忽有白兔出于林中,径入崖下,寻所入而得嵌窦焉。石室宽博,中有石像二十七真。”宋苏轼《菩萨泉铭叙》:“有泉出于嵌窦间,色白而甘,号菩萨泉,人莫知其本末。”元柳贯《郑景明载醪携饷招游在溪山》:“蒸霞作岚霏,泄云出嵌窦。”
嵌窟
山洞。唐孟浩然《游明禅师西山兰若》:“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径行。”唐岑参《江上阻风雨》:“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嵌岩
山洞。唐卢照邻《五悲·悲昔游》:“因嵌岩以为室,就芬芳以列筵。”又山崖险峻貌。唐李白《明堂赋》:“窙惚恍以洞启,呼嵌岩而傍分。”王琦注引《韵会》:“嵌岩,山险貌。”唐孟郊《吊卢殷》:“磨一片嵌岩,书千古光辉。”
山岫
山洞。三国曹植《七启》:“出山岫之潜穴,倚峻崖而嬉游。”又山峰。晋傅玄《又答程晓》:“洪崖歌山岫,许由嗟水滨。”《水经注》:“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南朝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跃马山岫,泛舟河泾。”
山穴
山洞。《庄子·徐无鬼》:“吾尝居山穴之中。”《宋史·王嗣宗传》:“城东有灵应公庙,傍有山穴,群狐处焉。”
岩窦
即岩穴。唐 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韩康虽复在人间,王霸终思隐岩窦。”宋曾敏行《独醒杂志》:“湖湘岩窦中多石燕,附石而生。”金元好问《宝严纪行》:“遥遥金门寺,宝焰出岩窦。”清吴敏树《吴南屏听雨楼记》:“而其为山,岗阜堆复,无岩窦泉石之奇,峰岭之秀。”
岩堀
山洞。堀,同“窟”。《吕氏春秋·必己》:“单豹好术,离俗弃尘,不食谷实,不衣芮温,身处山林岩崛,以全其生。不尽其年,而虎食之。”
岩窟
山洞。唐郑惟忠《古石赋》:“岁月彫讹,丘陵芜没,巅坠坑穽,枕倚岩窟。”唐白居易《岁暮言怀》:“只合居岩窟,因何入府门?”
岩堂
山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唐皮日休《太湖诗·包山祠》:“白云最深处,像设盈岩堂。”
岩岫
山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松吟高山,虎啸岩岫。”《大唐西域记》:“石室西南隅有岩岫,印度谓之阿素洛宫也。”又峰峦。唐戴叔伦《听霜钟》:“仿佛烟岚隔,依稀岩岫重。”
岩穴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云归而岩穴暝。”
十一、山势的喻指
昂屹
高耸。唐柳宗元《晋问》:“良久,乃始昂屹涌溢,挺拔而出,林立峰崪,穿云蔽日。”
巉剥
险峻陡峭。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两山皆四面巉剥,总莫系泊。”
巉差
险峻不平貌。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王宰,蜀中人,多画蜀山,玲珑窳窆,巉差巧峭。”清周亮工《书影》:“巴蜀之山,巉差巧峭。”
巉巉
形容山势峭拔险峻。唐张祜《游天台山》:“巉巉割秋碧,娲女徒巧补。”清厉鹗《东城杂记·僧了心》:“危层巉巉千仞,吾人骇目动心,疑将压焉。”唐孙樵《龙多山录》:“屹石巉巉,别为东岩。”
巉嶻
险峻貌。亦指险峻的山。
巉刻
险峻陡峭。宋 苏洵《忆山送人》:“大抵蜀山峭,巉刻气不温。”
巉绝
险峻陡峭。唐李白《江上望皖公山》:“清宴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宋苏轼《独秀峰》:“倚天巉绝玉浮屠,肯与彭郎作小姑。”潘飞声《题披秘石门》:“群山郁幽閟,巉绝排天阊。”又形容声音高亢。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五弦弹》:“赵璧五弦弹征调,征声巉绝何清峭。”
巉立
险峭耸立。《明史·陈奇瑜传》:“峡四山巉立,中亘四十里,易入难出。”
巉峭
险峻陡峭。《新唐书·西域传下·康》:“有铁门山,左右巉峭,石色如铁。”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福建道以海口黄碕岸横石巉峭,常为舟楫之患。”清杜岕《思贤篇送荔轩还京师》:“仰观石头垒,巉峭去天尺。”传:“纪,基也。”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