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三角鱼知识网

鱼群入侵:土著鱼与入侵鱼的混乱之战

11-08

鱼群入侵:土著鱼与入侵鱼的混乱之战

黄河,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长河之一,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流经9个省(自治区),自西向东跨越三级地势阶梯,总落差在4448米,水文环境复杂,气候环境多样。上游水质清澈,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巨大,每年都会携带十二亿吨泥沙流入大海,四亿吨形成冲积平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称为“母亲河”。


丰富的水资源也孕育出了品种多样,数量繁多的渔业资源,几千年来不断馈赠给沿岸的居民,我国水产部门曾在上世纪80年代,对黄河所有水域的鱼种进行过统计,发现鱼种有190多个,包括黄河刀鱼、北方铜鱼、黄河鲤鱼等相对稀有的品种,还包括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等特有品种。

不仅如此,渔获物的数量也多得惊人,50年代初期,仅中上游的部分城市就成立了专门的捕捞队,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及开封等地,月捕鱼量在600~1150公斤/船,高峰期甚至能达到1500公斤/船,其中黄河鲤鱼占总鱼获的45-50%,单单河南段每年就能捕捞15万公斤黄河鲤鱼,并多次受到渔业部门的嘉奖,所以当时的黄河鲤鱼是名副其实的大众菜肴,深受民众的喜爱。


时间来到80年代初期,捕捞队年捕捞量不足1万公斤,内蒙古和陕西段降幅达到了40%~50%,河南段下降了20%左右,而山东基本见不到野生的黄河鲤鱼。9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一条渔船产量不足100斤,2007年,黄河鲤鱼的天然捕捞量不足1000公斤,主要支流的鱼种数量仅为78种,不及以前的零头。


以最优秀的黄河鲤鱼为例,80年代初,渔业资源调查发现,常规的黄河鲤鱼个体重量在2.5公斤,7-8公斤重的个体也不稀罕,而到了2013年,再次调查发现最大的个体也只有1.7公斤,小型化、低龄化越发明显,直接反应出黄河渔业资源所面临的危机。早在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就已将24种黄河土著鱼列入其中,包括4种极危,10种濒危和10种易危。


黄河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泥沙含量巨大,水中富含丰富的钙,磷等元素,所以鲤鱼虽然普通,但黄河鲤鱼却是特有鱼种,金鳞赤尾,体形梭长,不仅没有土腥味,营养丰富,还具有悠久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所提及,后被各大名家青睐,寓意年年有余,多子多福,鲤跃龙门,是一条妥妥的文化鱼。


而如今很多地方即便捕捉到了鲤鱼,也呈现出体色不一,鳞被杂乱,体型改变等变异情况,想要见到一条纯正的黄河鲤鱼难上加难,某知名酒店曾想出万元高价收购纯野生黄河鲤鱼,却接连数周未果,可见稀缺的程度。所以连“黄河一哥”的鲤鱼都站不住脚跟,更别说其它鱼类了,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局面呢?


2020年,期刊《生物多样性》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及:黄河流域涉及的外来动物多达90种,其中鱼类达30种,而德国镜鲤赫然在列,这也在侧面解释了为何纯正的黄河鲤鱼消失不见了。时间再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对蛋白质的需求,很多外来鱼种被相继引入,包括德国镜鲤在内的各种鲤鱼,引种杂交热让它们名正言顺地进入到黄河流域,但时隔多年,其“副作用”逐渐显现了出来。


德国镜鲤3年就能达到性成熟,一次产卵量高达20万粒,在黄河的自然水域中,难免会发生和本土黄河鲤鱼杂交的情况,最终导致种质基因被污染,醇厚的肉质被土腥味,发柴的口感所替代,这些特征老手从它们的外表就能看的出来。


新世纪之后,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渔业部门还曾多次向黄河干流投入鲤鱼、鲫鱼幼苗,也助长了外来鲤鱼的气焰。但也要看到在恢复黄河鲤鱼方面,工作人员所做的努力,主要通过人工选育、基因工程等方法来提升黄河鲤的品质,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省份相继推出了属于自己特色的纯种黄河鲤鱼,但想恢复之前的辉煌依然任重道远。


要说外来鲤鱼以体型取得压倒性的竞争优势,那么食蚊鱼就是一个反例,它体长仅2.5~5厘米,原产于美国,别看它个头不大,却是一个十足的吃货,有研究表明,一条雌鱼能在24小时内吃掉了438只蚊子幼虫,而成年大个体的甚至能干掉2000余只,也正是因为出色的灭蚊能力,我国于1924年由菲律宾引进,放养在杭州西湖,后又放流于各个省份的江河湖泊中,以长江以南地区的数量最多,甚至已经成为了珠江流域的“水中霸王”,因为专家早在2008年就在一条2.4厘米的食蚊鱼体内,发现了3条罗非鱼幼鱼。


虽然黄河流域有关食蚊鱼的报道不多,但种种迹象表明它或已经立足于黄河水域,2019年在沿岸的9个省区就已经发现它们的踪迹。由于食蚊鱼体型小不具备食用价值,所以基本上可以确定,它们是通过人为放生,或夹杂在经济鱼种当中混入黄河里的,但食蚊鱼在消灭蚊子幼虫的同时,也吞食了其它鱼类的鱼卵。

食蚊鱼能实现入侵,依靠的就是其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生育能力,它们的生存温度非常广泛,从0℃到40℃的水中都能存活,正常繁殖的情况下,幼鱼1个多月即可繁衍后代,每隔30~40天即产仔1次,每次产30~50尾,特殊的胎生让后代存活率很高。如果温度降到承受极限时,食蚊鱼会潜居深水处或杂草丛中,甚至钻进水底的泥里过冬,而且能在低氧的环境中存活,所有的一切使得它成为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

2017年,有垂钓爱好者在黄河贵德段钓获了不少虹鳟,运气好的一个小时能搂上来十几条,多数重达5~10斤,后经调查才知道这些虹鳟并不是黄河流域的本土鱼类,而是龙羊峡水库库区网箱养殖的外来鱼种,因网箱破裂,仅一个晚上就逃逸20000多条。无独有偶,在李家峡河段也有钓友钓获一条重达20余斤的大虹鳟鱼,兴奋之余难免让人产生担忧,就是这些处在食物链顶端的掠食性鱼类,没有天敌,什么都吃,且食量巨大,对本土鱼种的生存造成什么样的压力?会不会和亲属鱼种发生杂交的现象?


为了弥补渔业的危机,黄河水域也在紧随其它水域的步伐,于2018年实施每年为期3个月的禁渔。会不会在无形中保护那些入侵的外来鱼种?它们或繁殖能力强,或体型小,或凶猛无敌,最终受苦受难,吃“哑巴亏”的是不是本土鱼类?

宠物狗智商排名前十位图

寿山石多少钱一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