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茶,明明紧跟春茶之后,但知名度远不及前者高亮,在平日生活中也几乎看不到与之有关的推荐。据说,这是因为夏季采摘的的茶叶品质不如春秋两季那么好,市场欢迎度不高,所以“遇冷”。夏茶就真的如此“一无是处”吗?
什么是夏茶
茶树是多年生的常绿树种,几乎一年四季都会长新梢,顺应其生长规律,茶叶的采摘期便具有季节性的规律,而且通常以节气来划分。可见,春茶通常是指从清明前开始到小满前采摘下的茶叶,夏茶便是指在小满到小暑之间(即公历5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制的茶叶。
然而,即便是来自同一个产区,甚至同一株茶树上的鲜叶,进入“夏季”后,茶叶的整体质感似乎与春、秋两季的差异较大。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藏在夏季的生长环境与茶叶自身的构造里。
茶的滋味离不开体内的三大物质: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通俗理解,茶多酚负责提供具有层次丰富的苦涩味和回甘性;氨基酸则负责鲜爽与甘甜的部分;咖啡碱则是提供纯粹的苦味。三者的比例分配与调和,构成茶独有的风味。
茶多酚与咖啡碱主要都集中在茶树的新梢中,并且含量多少与茶叶生长的速度呈正相关,茶叶长得越慢,所含的苦味物质越低;反之,所含的苦味物质则越多。
夏季由于阳光充足、雨水丰富,茶叶生长变得极为旺盛,这就大大增加了茶多酚与咖啡碱的含量。与此同时,温度升高,负责“输出”鲜爽和甘甜的氨基酸的分解速度也相应加快。这“两高一低”的“配比”,自然使得夏茶因“味苦”而劝退不少新兴茶客。
然而,风味优秀的夏茶,不得不感谢这份被部分人“嫌弃”的“配比”。
改造夏茶计划 收获优异风味
夏茶虽然不及春茶“美”,但聪明的茶农们也在摸索中发现了夏茶的别样美。
一套“改造夏茶”应运而生,改造方式可分为外部环境改造和内部物质转化,无论哪种方式,其底层逻辑是降低茶叶中的苦味物质——也就是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
改造夏茶,底层逻辑是降低茶叶中的苦味物质——也就是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以改善夏茶的品质。改造方式可分为外部环境改造和内部物质转化。
外部环境改造主要是通过“物理防晒”(即利用树荫或者遮阳网)来适当减少夏季光照与温度的“暴击”,从而放慢代谢进程。在南方的许多茶园,我们能够看到茶树与花树、果树相间分布。高大的乔木植物能够给茶树遮阴,提高茶叶的品质,同时,茶树也能替大树吸收多余的营养,实现互惠互利。
内部物质转化主要是利用炒青、烘青、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技艺,来人为地转变夏茶体内的物质含量。炒青与烘青都是高温作业,能够消耗掉一定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并且诱发茶香。发酵技艺则是直指氧化和转化苦味物质,改善茶汤口感,与此同时,茶叶中的多糖与蛋白质也在这过程中被水解成小分子糖和氨基酸,大大增加了茶的甜味。
由此可见,夏茶虽苦,但巧用方法一样能收获品质风味不俗的茶叶。
一份夏茶推荐
可以说,夏茶是红茶最实惠的原料选择,红茶也是夏茶最好的“归宿”。
作为全发酵茶的红茶,比起原料的选择,发酵技艺才是出品好坏的核心因素,只要技艺过关,成品的质量就不会不好。因为这一点,对于部分想要最大化经济效益的茶农而言,他们不会拿珍贵的“春茶”去制作不太挑原料的红茶,而是选择“夏茶”来降低原料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发酵的技艺来提升夏茶品质。
安徽的祁门红茶和福建的正山小种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发酵茶类中,除了红茶外,云南的普洱熟茶同样值得一品。
普洱熟茶,以云南的大叶种毛茶为原料,这种茶叶天然比小叶种拥有更多的茶多酚与咖啡碱,更不用说在夏季,其含量自然更高,所以它的刺激性和苦涩味非一般人能够承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地人发明出了一套处理方式,那就是渥堆发酵——即在晒青毛茶的基础上,通过堆放后,在一定的湿度、温度下借由微生物的发酵来发酵茶叶。
经由此法制作后,茶叶中的有机物质被分解和转化,奇妙的糯香便由此生发,形成醇和柔滑的口感和清甜香醇的风味。
夏茶,虽不及春茶鲜嫩,也不如秋茶高香,但在茶农的智慧与时间的辅助下,一样诞生出风味优异的茶种类,并且一样受人拥趸。
文丨奕灵
文字编辑丨夕酉
封图丨摄图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听说,古人早已掌握“冰萃”冷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