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指大明宣德炉,包括了宣德年制、宣德款。
仅供大家学习参详,也欢迎大家讨论切磋~今天本文介绍鱼耳炉、戟耳炉、象耳炉。
(一)
高七·二厘米 口径九·七厘米
重〇·四六八千克
清宫旧藏(留平58170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圆形,圈足。腹部饰一周鎏金云纹。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点评:器型、装饰:鱼耳圈足炉造型借鉴南宋“粉青鱼耳簋式炉”,器型统一规范,除个别器加有金饰如故142713器,此外再无任何变化(甚至连大小、重量也相差无几)。
(二)
高六·四厘米 口径八·五厘米
重〇·三〇七千克
清宫旧藏(潛三〇 原藏敬事房后院)
圆形,圈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锈重
旧藏信息:较引人注目的是,故142827器锈蚀较重,原藏贮地是宫中的佛堂;而故142812器表颜色虽不鲜艳,但光洁无锈,蕴含深黄色光泽。二者表面上的区别,客观反映了其功用的不同。佛堂用炉一般都是烧香供佛,缺少盘磨养护,时间一长难免生锈。后宫内室用炉,一般都是用炭火煨养,再用于把玩或陈设。因之两者不同再次证明炉体外观与藏贮地点有着内在的联系。
(三)
高七·三厘米 口径一〇厘米
重〇·四三四千克
清宫旧藏(留平58300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圆形,圈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器表深黄色,器内剔痕明显。附紫檀瓶、盒及铜匙、箸各一
铸造:故142812器内部有着规律的刀剔痕迹,这是铲剔铜疵后留下的。这种加工手段透露出的信息,对断代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故142758 圆戟耳高圈足炉明三级
高七·五厘米 口径七·四厘米
重〇·二九九千克
清宫旧藏(潛五三 原藏敬事房后院)
圆棍式戟耳,圈足较高。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器型:戟耳炉因耳而得名,是宣铜器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但是就戟耳来说,到底哪一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戟耳?如本器的戟耳明显与众不同,似古代青铜兵器的戟,挺拔有力,此种耳才是真正的戟耳。而更多的曲折造型的戟耳如故142930器(下图),似跃然游动,怎么看都和兵器挂不上关系,而更像是富有生命力的夔形。
(二)
高六·三厘米 口径九·四厘米
重〇·二七五厘米
清宫旧藏(洪九八七 原藏懋勤殿)
戟耳,口沿平侈,圈足底边起沿。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德字心上有一横。器表有烧蓝色,底足与器身非一次铸成,足底有机械加工痕迹
铸造:此器底足与器身非一次铸成,足底有机器加工痕。另外器表有烤蓝色,这是防腐处理后的颜色。一般多次锻打的兵器上会用到这种防腐方法,比如青铜剑。过去铜炉上出现这种烤蓝,时代一般被看得较晚。其实从工艺上分析,方法简单,古人很早就会应用:就是将成型的器物加热至红热状后快速浸入水中,器表就会形成一层蓝汪汪的光亮氧化层。然后将其浸入防锈油中,出油后再进行干燥处理即可。通常即便是故字号的宣铜器,同时具备上述工艺特点,其时代最早只能定为民国。但本器具备老号,有着明确的原安置地点,综合考虑,其时代定为清晚期比较适宜。同时,这也为我们之后鉴定同类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样本。
(一)
高五·八厘米 口径一〇·五厘米
重〇·五七一千克
清宫旧藏(留平58196 是为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象耳鼻部较长,圈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器型:本器是清宫旧藏此类常见式样,《宣德彝器图谱》卷十三所载之“象首大彝炉”即为此。
(二)
通高一九·六厘米 口径一八·三厘米
清宫旧藏(翻一二〇 原藏皇极殿东庑)
炉式,三兽足中空。腹饰凸起宝相花。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器型:清宫旧藏象耳炉不仅故142757器式样,亦有其他的式样且多不常见,本器即为一例。
漫谈:所谓的“宣铜炉”到底为何物 宣德炉从狭义上说,是宣德年间制造的铜器,但广义呢?
清宫旧藏十三件宣铜器的科学检测结果(上)
清宫旧藏十三件宣铜器的科学检测结果(下)通过无损X光检测数据给大家详解故宫旧藏宣铜炉
明代传世古画中,最真实的“宣铜炉”写真 明代唐寅、沈俊画中宣德炉,只真不假。
清宫旧藏赏析·大明宣德炉(一)介绍故宫旧藏的 冲耳乳足炉款及 朝冠耳炉
清宫旧藏赏析·大明宣德炉(二)介绍故宫旧藏的桥耳炉、蚰龙耳炉、狮耳炉
该文章摘选自《紫禁城》杂志APP,欲知晓更多藏品故事请前往应用商店下载。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