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是玉文化产业聚集区,当地的玉雕业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玉雕技艺独具特色。南阳玉雕作为中原玉文化的代表,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对南阳玉雕的创作与创新路径探索,是从创作者的视角对这一传统工艺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剖析南阳玉雕艺术的内生逻辑,推动中原玉文化传播。
一、南阳玉雕创作的地域性特点
南阳玉雕使用的原料主要为独山玉、岫玉,其中独山玉出产于南阳本地,是我国的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以其质地温润,颜色繁多而享誉中国的玉雕行业,更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景象。独山玉矿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东北方向约10千米处,此地“一山突出,单椒杰立”,故名独山。独山玉以其独有的成矿条件、特殊的矿藏类型、斑斓的色彩,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玉石家族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极大的工艺价值和科研价值。在二十一世纪初,独山玉矿的年开采量都维持在数千吨,有时甚至达到万吨级,丰富的独山玉矿资源支撑着独山玉产业的蓬勃发展。
南阳玉雕擅用颜色。丰富的色彩是独山玉的最大特色,南阳玉雕依托玉石颜色创作出各类花鸟、人物、山水题材的作品,其被赋予了极强的艺术特色。南阳玉雕的俏色技法与翡翠、和田玉以及其他有色玉种的处理方法不同,原因在于独山玉往往是一块玉料上会共存多种颜色,各种颜色又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伯仲的复杂关系。独山玉雕刻在对色彩的艺术化处理和构思创意方面对玉雕从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独山玉的各种颜色就好像藏在玉石中的一颗颗果实,需要通过艺术化加工而被逐一“摘出”,才能供观者欣赏品味。南阳玉雕俏色工艺的原则是“巧、俏、净”。以花鸟作品为例,花鸟雕刻主要使用独山玉中的黑白料,常见花卉题材有牡丹、荷花,鸟类题材有翠鸟、仙鹤、锦鸡等。雕刻时需要将黑白交融的色块进行艺术化的摘色处理:白色部分“巧”为花朵、苞蕾,以及仙禽瑞鹤,突出主题的高洁祥瑞之感;黑色部分雕琢枝叶山石,与白色相互映衬,显得沉稳素雅。尤为特色的做法是在花鸟摆件背面留有黑白相杂的原石,黑中杂白,与正面工艺之美形成鲜明对照,展现独山玉的自然风采。南阳玉雕许多作品都大量利用俏色工艺雕镂琢磨,把松竹花卉、飞禽走兽、山川林木等自然祥瑞的景物依托在丰富的玉色上,丰富的色彩与精巧的匠心使得南阳独山玉雕独具特色。
在刻画造型方面,独山玉雕既保留了翡翠雕刻“剔透纤薄”的精巧,又兼顾了和田玉雕“浑圆厚重”的美感,并有所创新,展现出玉料中温润与冰透的双重视觉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原文化的包容兼收在南阳玉雕工艺上可见一斑。
二、南阳玉雕的创作思维模式
(一)以求真为逻辑起点
谢赫在“六法论”中总结出绘画的基本思路和品评标准,其中以“气韵生动”为最高要求,指的是绘画时的内在神韵,以及应达到的一种生命洋溢的状态,是生命和精神的体现。“气韵生动”也是南阳玉雕追求的最高准则。雕刻时要做到“气韵生动”,只有深入生活。以牡丹花雕刻为例,牡丹花是我国的国花,具有文化象征意义。谈到牡丹花,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华传统文化比如盛唐文化。而唐代有一个审美趋向就是以胖为美,比如人们常常会用“富态”来形容一个人的胖,这使得具象的“胖”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有“富贵”“丰满”之意。牡丹雍容华贵,就像唐代仕女画中丰腴的女性形象一般,因此雕刻牡丹时也应该凸显其圆润的形态,这样才能更符合国人对牡丹的审美期待。牡丹分为花头、枝干、叶子三部分,花头是刻画的重点。在画牡丹时,一般都是从正面着手,先刻画牡丹花的两片门瓣。门瓣下方有一个点,牡丹花的所有花瓣就从这一点开始发散,这个点也就形成了牡丹花的中心。牡丹花的花瓣分门瓣、侧面各层花瓣、花心瓣以及外层和后面的一些花瓣,倘若花心瓣太少,整朵花会显得不够丰富,进而影响牡丹花的整体造型,因此雕刻时需要增加花心瓣才能使牡丹花的整体形态更加厚重,表现出牡丹花的丰腴美。
对于牡丹画的整体造型来说,笔者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个基本的造型规律——“一个盘子一个碗”。这个“盘子”和“碗”,实际上是对牡丹花空间立体造型的一个认识。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认识呢?因为在做牡丹花题材作品的时候,第一步所绘的图案是一个平面图,但玉雕工艺大致上都是一个从平面往立体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考虑牡丹花的立体造型,在立体空间里面去打造花型的不同特点,追求一种饱满圆润的感觉,就像“盘子”“碗”的形态一样,才能将牡丹花的雍容华贵之感体现出来。再具体到花瓣,不管是对门瓣还是花心瓣,乃至于对侧面花瓣(影响这个外轮廓造影的花瓣)的处理,要让花朵显得更加饱满,就要在刻画牡丹花时考虑到并认真分析与花瓣饱满度有关的因素。经过长时间的雕刻实践,笔者发现,花瓣边缘线与花瓣正侧面的转折线之间的距离对花瓣饱满度的塑造起决定作用。假设花瓣是一个平面,像人的手掌伸开时,边缘线与转折线已经重合,这个感觉就会近乎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之间的中间状态,花瓣会显得太平整而不够饱满。这个时候需要把边缘线与转折线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大,让牡丹花瓣从视觉上变厚,也就是让牡丹花瓣的外侧一面鼓起的弧度越来越大。就像人的手掌握起的程度越大,手背的弧度线也就越大一样,牡丹花花瓣的边缘线不动,转折线弧度越大,花瓣也就越饱满。
由此也可见,艺术确实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寻找、积累真实而富有情趣的东西,才能在创作的时候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有感而发。好比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鸟禽兽,有人所共感的自然美,这种自然美能令人怡心悦神,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兰草之风流洒脱,水仙之洁白素雅,牡丹之华丽端庄,芍药之娉婷多姿,松竹之坚毅高耸,藤萝之繁茂繁华,孔雀之美丽光华,仙鹤之举止非凡,雄鹰之志在千里,麻雀之灵巧活泼——这些人们都能够感受到的自然之美,通过玉雕创作者的巧手加工,会更增强视觉冲击力,引起人们美的共鸣。
(二)以顺应自然为艺术追求
独山玉的色彩丰富,光彩夺目,大致上有白、绿、红、蓝、黄、紫、褐、黑等基本色调以及数十种混合色和过渡色。独山玉白如凝脂、绿如翠羽、红如丹霞、蓝如大海、黄如成麦、紫如葡萄、褐如枝干、黑如汁墨,五彩缤纷,特别适合表现生活中多彩的事物。正因如此,南阳玉雕才强调顺色立意。顺色立意的一个关键,在于要深入生活才能寻求丰富的创作题材,如果不深入到生活中去,一味闭门造车,只会使玉雕创作者缺乏创作意识,失去创作活力。曾经有人说过,美术创作的源动力就是写生的积累,因为写生原本就是对自然物与他物进行描摹记录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创作者观察和表现的能力。玉雕同样需要类似的积累,只有不断深入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实现生活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独山玉多以山料为主,山料的自然形态也给创作者提供了无尽的想像空间。丰富多变的料形与丰富的生活建立了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细细品味每一块独山玉原石,虽然奇形怪状,却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精灵,充满了生命力量。它们有的像气势磅礴的大山,有的像苍劲有力的大树,有的像豆蔻年华的少女,更有的像傲视于天空的雄鹰,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赏料的过程就是展开丰富想象的过程,这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万物皆有形:春之形,万物复苏;夏之形,荷叶连连;秋之形,风扫落叶;冬之形,白雪皑皑;更不必多说,生活中的飞禽走兽、房屋瓦舍、日月星辰,都以其特有的造型存在并美化生活。南阳玉雕在独山玉创作中,往往采用依形就势的理念,将原石的形与万物之形融合,与自然生命体验关联,追求妙手天工的创作境界。
在南阳玉雕创作当中,还有一种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是借景生情,寄情于物。借景生情是借眼前的事物激发思想感情,而寄情于物是把自己的情寄托在物体之上。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没有生活气息的独山玉花鸟创作就不可能打动观赏者,只有见景见物之后,才能妙笔生花。因此,南阳玉雕常通过景物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关爱。独山玉创作中对于事物的理解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主观到客观,其根本在于以生活为基础。独山玉雕作品的常见题材如“连年有余”“功名富贵”等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与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景十分贴近。只有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百姓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景,才能让独山玉雕创作的作品受到更多人的赞赏和认同,也能立足玉雕创作者自己的特长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和造型,真正实现“艺术为人民服务”,践行玉雕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结语
南阳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玉雕创作者创作出的牡丹花题材作品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每位玉雕创作者对于牡丹花的造型和姿态,包括其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有各自的主观思想,辅以带有个人特色的技法表达,这些作品在设计上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鉴赏和学习的素材和养分。在这项传统工艺的艺术实践中,每位玉雕艺术家都经历着长期反复琢磨思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玉雕创作者借鉴多种知识、经验和理念进行创作,既吸取着一代又一代前辈用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经验,也承继着作为创作根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仅有这些还不够,与时代的接轨,与设计思维的融合,也是青年一代玉雕从业者在玉雕创作活动中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这也是传统工艺进行自我重塑和创新的必然过程。独山玉雕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点点滴滴,唯有亲历者能够领略,其所探究出的新形式、取得的新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玉雕创作者持之以恒地探索、创新,不断精进玉雕技艺。总之,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独山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熟练技艺用独山玉不断创作出内容丰富、大众喜闻乐见的佳作,才能为南阳玉雕这一传统工艺注入持久蓬勃生长的力量。
南阳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从事独山玉雕刻花鸟雕刻二十余年。
撰文/ 图片提供:王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