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晴天了。
十月的三分之一待尽,其实一年也剩下不足三分之一了。
又到了坐在摇椅上晒太阳的时节。
时间:午后两点钟。
地点:自家阳台。
那一刻,一方秋光,送十分厚暖。
在侧的,是一几一杯。
今个,换了茉莉花儿茶。
一定要用儿音去读,卷舌的同时似乎都有香气溢出。
一个人喝茶的口味也是习惯使然。
起初,不爱喝茶。
老早的时候我的部门领导特爱喝茶,杯不离手的那种。
他的茶杯壁上结着厚厚的一层茶碱,当时总是奇怪他为什么不清洗,至今仍然是个谜。
他是福建人,操一口闽南腔,个矮、人瘦、面相很福建。现在猜测那时他喝的应该就是此茶吧!
据说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为福建福州,那么问题来了。
茉莉花茶为什么会成为不产茶的北京特产呢?
对于茉莉花茶如何传入北京成为日常饮品,并无清晰的历史痕迹,茉莉花茶在宋朝成为士大夫赏玩的香料茶,明朝末期开始商品化,规模化生产是从清朝开始。
北京从清朝开始成为“世界中心”开启了一个时代。各地佳品入都城,自然也少不了茉莉花茶。
传说一位叫陈古秋的茶叶商人在南下寻茶后,将茉莉花茶带回北京,这种异香扑鼻的茶叶便迅速地流行开来。
原来也是和流行有关,流行时间长了变成了特产。
后来,闺蜜经营黑茶。
每次盛邀品茶,喝完之后口干、咽疼、失眠。
每每推辞,闺蜜就说:喝得少,喝多了自然就服住了。
还真是啊,硬着头皮一起喝,后来黑茶竟然变成了口粮茶,还很享受的那种感觉。
其实不止是喝茶,人体是个奇妙的机器,会自动接纳和调整肠胃去适应摄入的食、饮。
曾经,喝牛奶乳糖不耐受,一喝就拉稀。
后来为了所谓的补钙等名头连续喝,竟然也适应了。
还曾经,一吃羊牛肉就上火,后来因为减重大量食牛肉,也适应了。
闺蜜有一句话很经典,说:任何事情都不要给自己设限。
还真是的!
说回茉莉花茶。
小的时候,家里待客用的都是茉莉花茶,似乎供销社有供应。
但那时候,也仅是招待公社下来的工作人员用。
因为,亲戚临居来串门,没谁喝得惯茶叶的苦涩,只认甜甜蜜蜜的白糖水。
有工作人员来时,多数时候是妈妈招呼客人,烧水、泡茶。
直接拿一小撮茉莉花茶放进玻璃杯里,冲上开水后直接就端给了客人了。
反正当时觉得茉莉花茶就是一种很高大上的和一种身份象征的茶。
偶尔也会喝点,但除却喜欢屡屡飘散的茉莉花香外,觉得茶味太涩太苦了,以至于后来轻易不敢也不愿去尝试喝茶。
直到吃多了生活的苦,喝惯了咖啡的苦,才悟得出茶苦之苦的别有香韵。
再然后喝茶,其实多多少少有点附庸风雅的意思在。
茶之苦是初触舌尖的味道,之后慢品便是回甘了。
尤其,来自北京的这款茉莉花茶。
经典是其一,爱心是主格。
今日启封,先闻其香,那丝丝缕缕的茉莉之香仿佛鲜花绽放,难怪茉莉花茶被传至海外更是化身成来自“中国春天的味道”!
于我而言,如果说闻香被称其为雅事之乐的话,那么泡茶、喝茶就显得粗暴了点。
一只带简单格网的玻璃杯,一大撮茶叶,沸水冲泡,OK。
入口,茶香早已浸没了花香,苦甘在舌尖缠绕的流畅,以春天般的馥郁迎合了秋日暖阳的明媚。
心,也就跟着明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