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名齐
哈尔滨的名称来源
哈尔滨的名称来源,有点扑朔迷离。说起来,这座“冰城”历史不过百年,直到19世纪末期,哈尔滨仍旧只是松花江畔的一个小渔村,区区几十户零落的人家,举目四望一片荒野。坐落在如今香坊区的“田家烧锅”,算是当年哈尔滨唯一的“大工业”了。以此为中心的最“繁华”的居民点,也不过22户人家。哈尔滨名字的由来有如下几种说法:
1、满语“打鱼泡”或“晒渔网”说:这一说法1898年出自一个俄国采矿工程师之口,1922年《哈尔滨指南》和1929年《滨江尘嚣录》都沿用了此说。
2、蒙语“平地”说:这是1913年魏声和先生在《吉林地志》中提出的,从发音角度跟蒙语相碰得出的结论。
一些故纸堆里的砖家,主观臆断,凭空想象出来一些着三不着四的结论。最可笑的是天鹅论。
3.天鹅论:是说哈尔滨的地图是一只天鹅,哈尔滨的原始语音是“galouwen”,即“哈尔温”,本意是“天鹅”之意,认定其为现今哈尔滨地名由来的“通说”。
目前,哈尔滨官方就采纳了这种说法,在官方网站上写着,“‘哈尔滨’源于女真语‘哈尔温’,意为‘天鹅’。
先前,有人把哈尔滨这个地方叫“傅家甸”。在傅家甸之前,那时候的哈尔滨只是元朝的一个驿站。
哈尔滨并不是在傅家店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中东铁路”,这座如今的国际化都市根本无缘出现在今天的地图中。
哈尔滨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
中东铁路一声笛响,两根长长的铁轨连接了世界。从此松花江边的小渔村华丽转身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金元故国封闭了几百年的沃土,沿着铁路而开放,诞生了中国近代史一座年轻而浪漫的城市~哈尔滨。
火车滚滚而来。是它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商人、银行家、技师、医生和流浪异人,带来了啤酒、卷烟、面包、香肠和咖啡,带来了电影、诗歌、音乐,以及西伯利亚的风和犹太人的泪… …
哈尔滨并不是一座搞不清名字由来的城市
哈尔滨作为地名见诸史料是在1864年,其名字含义争议众多,主流观点认为来源自满语“晒网场”。
从一个松花江边的小渔村,仅仅20年时间,就成长为远东第二大国际性都市,聚集30多个国家的侨民,20多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总领馆,成为东北亚商贸中心。
比起当今深圳,哈尔滨当年的速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世界各地汇集于此的人们,虽然他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信仰各不相同,但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规划建设,在这个城市留下了浓描淡抹的一笔。
在松花江南岸登陆点,俄国人建起码头、仓库,建起了哈尔滨第一个火车站,松花江站,用来运输存储筑路物资。
围绕码头逐渐发展成为埠头区,铁路开通后,又发展成为大名鼎鼎的道里区。
哈尔滨三个主要市区,秦家岗(南岗)、埠头(道里)、傅家甸(道外)的地名是什么释义呢?
01
什么是(埠头)道里
最早的道里区是分为埠头区、新阳区、顾乡区三个区。
安字片, 位于经纬街偏南,新阳路两侧。南起安心街,北至安隆街,东起安道街,西至安红街区域。因其大部分街巷都偏斜,故也称 “偏脸子”现在也有人这么叫。
这边的街路均以“安”为首字命名。最早这片只有安静、安道、安隆街有居民,其它均为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后来的俄国侨民在此地栖身、谋生,逐渐形成了安和、安详、安德、安发、安康等几个简陋街路。
1915—1922年东欧部分国家的难民涌入哈尔滨,在这一地区建立“纳哈罗夫卡村”,纳哈罗夫卡是由俄转化而来,为懒汉、无耻之徒之意。
最早这些街没有名字,哪条街住了哪个俄国人,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可后来解放后这么叫就不成了,就改成各种安X街了!
地德里,这个名也是由俄语转化而来,是抚顺街一带最早的名称。
中东铁路通车后,在这边设立停放机车的库房,当然现在的哈尔滨铁路局机务段、车辆段也都在这边!按汉语的发音就是“地包”,也叫地包小市。
位于抚顺街的火车站机车库
当时这里有一条通向顾乡屯、秦家岗和傅家甸(道外)必经的土路,原称为地包头道街,就是现在的抚顺街。大地包和小地包这里原来是一个大集市 据说很热闹,卖什么的都有!
抚顺街旧貌
顾乡,老人们还习惯称其为:顾乡屯。
顾乡这个说法的来由有三:一说在百年前,此地有一顾姓乡长,故将该屯称顾乡约屯,后去掉“约”字,则称顾乡屯;二说山东、河北老乡闯关东来此,互相帮助、照顾,故称“顾乡屯”。
三说二百年前京旗移民来此开荒建屯,顾乡源于满语“京旗”之意,是满汉混合语,即京旗屯之意。
顾乡火车站旧址
218线终点是四方台,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当年四方台大桥,就是四环路的跨松花江大桥。
四方台大桥
这个四方台可是有历史的,据说是金朝时完颜阿骨打宗弼(兀术)修筑训练水师的点将台,这是有考古依据的,以前经常有农民在这里刨出银锭什么的,现在都在黑龙江博物馆里面,这地值得一去啊!
爱建,就是原来的车辆厂,车辆厂北边就是三十六棚(现在工部街那边),原来都是棚户区,现在是一个高档社区。
哈尔滨铁路大厂遗址
河松,河柏小区这边早先也是棚户区,俗称:大粪坑,听着有点恶心哈?老道里“河字片”最早形成于20世纪初,在此之前,这里就有一个人家稀少的小村屯,叫正阳河,住的都是中国人。
当时居住的人都靠打鱼、割羊草、赶马车等为生,因为没有房子都是空地,所以他们在此处自己盖上土坯房、板棚房,逐渐形成了一个住宅区域。
大发那边有两条废弃的铁路线,叫做515、516道线,又叫做顾乡支线,最早为顾乡粮库支线。连接当时顾乡粮库、哈尔滨制粉厂、哈尔滨储运中心、煤五商店、松江拖拉机厂等很多单位。当时是道里地区最繁忙的一条铁路支线。
大发市场
九站,哈尔滨人称之为:小九站!为什么呢?因为原来沿江是有铁路的,九站就是一个货运码头。道外还有八站,就是八区。
小九站码头
恒祥城后面那条小街为什么叫车站街呢?那也没有车站啊!是因为那60年代以前确有一个火车站,名曰:顾乡火车站,位置就在恒祥城靠近康安路这边!当年是哈尔滨南下出了哈站的第一站!
顾乡火车站
02
什么是秦家岗(南岗)
南岗名源自秦家岗,主要指的是现在火车站一带。
最早最早(清朝后期)南岗有人居住的区域只有:马家沟村(就是现在花园街往文昌街方向这一带)、尤家窝棚(哈西哈尔滨学院到西典家园这边)、白家窝棚(就是林兴路,延兴路科大小区这边)
张老道屯(现在医大二院后身,征仪路左右)、杨马架子(现在哈西大街,哈尔滨大街合围区域)、哈达屯(现哈达村)
黑龙江大学坐落在原沙曼屯区域内
新发屯(就是新发小区一带),后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尤其是中东铁路局(现哈尔滨铁路局)修建在南岗,南岗地区才慢慢发展起来。
说几个老地名的事吧!现在的“汉字片”,就是汉广街,汉兴街,汉阳街什么的,因为原来这边叫做懒汉屯。
为什么叫做懒汉屯呢,因为这边原来也是中国人和侨民的混居区域,中国人靠种地为生,东欧侨民养奶牛,养奶牛就需要收中国人割完的玉米杆子什么的喂牛,一到冬天中国人咱们就“猫冬”了,就不种地了,他们没东西喂奶牛,所以就说中国人懒,就有了懒汉屯一说。现在去那边问问老人,还有人知道懒汉屯的说法。
新发小区那边最早叫做“落马湖”,原来全是平房,后面还是马家沟,环境那是相当恶劣了,80年代后期改造成的新发小区!
白家堡的得名不是因为最早这里住有白姓人家,而是最早这里是镶白旗的人住在这里。
科大小区一角
现在的文化公园(哈尔滨游乐园),最早是俄国侨民的墓地,俗称:“毛子坟”。
后来大部分都迁移到皇山公墓了,我觉得现在的哈工程大学和省军区建在这里就是为镇住那些侨民的~,当然了最早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在这里,后来成立哈军工,才搬到学府路的。
圣-尼古拉教堂,是纯“木刻楞”机构,没有一颗钉子,完全是木头卯上了!当时是远东地区最大随军教堂!老哈尔滨人称之为:喇嘛台。
这本是侨民文化留给哈尔滨弥足珍贵的纪念品,结果“文革”被拆了,据说费了很大劲才把教堂拆了,又是马车又是拖拉机,用绳子拴在教堂顶的十字架,用大卡车使劲拽。现在想想真心疼,那是我们的文化啊,就这么没有了。
十字街为什么叫做十字街?因为原来街头街尾各有一座教堂:弗拉基米尔女子修道院和喀山圣母男子修道院
喀山圣母男子修道院,原址位于马家沟十字街2号
这条街估计当时挺热闹。
再讲讲沙曼屯,日俄战争知道吧?就是日本天皇和俄国沙皇打起来了。天皇由海上打来,沙皇从“中东铁路”杀出,哈尔滨算是遭殃了,既是沙皇的前进基地,又是俄军的中转站。
沙曼小区
中东铁路局在铁路附属地,划地儿埋死人,盖医院救伤员,甚至成立了一个香坊棺木厂。顶要紧的是,给援军找窝安营扎寨。思来想去,相中了萨满屯(清滨公园那边后来消失了)东面,紧临懒汉屯、八家子(一匡街、六合街、木兰街一带)的一片地(南岗区西大桥以西松明街、元和街、元士街一带),盖起一大片地窨子房,装豆包似的把莫斯科兵团几千名炮灰装了进去。
懒汉屯、八家子、萨满屯人,把这片营房称为莫斯科兵营。日俄战争结束,莫斯科兵营兵去营空。再后来,附近的中国老百姓就搬进这些兵营里住了。
哈尔滨成为开放商埠以后,沙俄侨民涌入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想起被中国老百姓占居了的“兵营”,便派人去驱赶,他们把这片住宅区叫做“沙曼格拉道克(俄语,草坯房小集镇)”。就这样,土洋结合,就成了沙曼屯。
当时沙曼屯有个市场,以卖盆栽鲜花、花盆、园艺工具为主,远近闻名,当然现在沙曼屯的概念不存在了,但还有沙曼小区存在。
牛房屯,就在现在大皇宫对面,和兴十一道街康宁路合围地区。80多年前,有一个从山东梁山来的牛姓人家,在此定居而得名,这户牛家以放牛为生,人称他家那座房子为“打牛房”。后来山东老乡见他家能吃上饭,都前来投奔,先是从梁山来,后来投亲靠友奔老乡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姓氏的山东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慢慢形成了屯落。
大家都说山东话,有山东人的风俗,山东人的习惯,山东人的传统,如果是东北人去了,他们会说你是“臭靡子”,当然现在不是了,现在都是原电表厂的老工人,都是东北人儿。
牛房小区内的一座院子
张氏墓塔,这是哈尔滨市唯一的墓塔。
在大成街和大直街交口的省眼科医院院里,不知道你们一走一过的注意到没有,它是哈尔滨开埠的第一代民族工商业者张庭升为其父母建造的。他当时请了哈尔滨最有名的能工巧匠修建,墓塔外面精美的图案都是南方艺人雕刻,棺椁为柏木,葬于塔中墓穴里。
大家提起的北秀宾馆,是当年南岗区第一个街心公园!俄国人建造的。
果戈里大街的儿童公园,最早是中东铁路的苗圃,后来是哈尔滨植物园。
建国后变为儿童公园,里面的小火车当年很有名气的。
说说极乐寺吧,它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据说,当时南岗被人们看作是卧伏在松花江畔的一条巨龙,俄国人却在大直街上相继修建起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圣母教堂(医大一院对面那个)和俄侨公墓教堂(现文化公园里),这三点一线的布局被视为恰对这条巨龙的断腰镇首。
哈尔滨市人对此颇为不满,农工商各界人士纷纷谋划,拟筹款修建一座佛教寺庙以护"龙脉",于是由中东路护路军司令兼东省特别区长官朱庆澜就带头,并请来名僧倓虚和尚主持修庙。1923年夏秋之交破土动工,翌年建成。
因开坛第一讲是阿弥陀经,又因倡议发起人信奉净土,故定庙名为“极乐寺”。现在烟厂那有一个黑龙抬头的雕像,讲的就是这条龙脉。
03
什么是傅家甸(道外)
道外原来叫做傅家甸,本来叫做傅家店,就是傅家人开的大车店(类似旅店)的意思!除了傅家甸还有:岗家店(现八区附近)、四家子(现道外十六道街一带),后来合称傅家甸,解放后又分为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分界线是现在的道外二十道街,道外是1953年才最终成立的。
道外有句老话:新世界吃个饱,新江泉洗个澡,大舞台叫个好,荟芳里睡个倒!这些地方虽然都不存在了,但现在在道外依旧可以享受此待遇。
桃花巷东起靖宇南头道街,西至景阳街。曾经是哈尔滨早期形成的餐饮服务一条街,有客栈、旅馆、烟馆和妓院,是道外区有名的街巷。
1995年之后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造与南勋街相通,更名为南勋街,桃花巷就消亡。当年(建国前)荟芳里在哈尔滨“妓院界”最为著称。荟芳里地处道外南十六道街的圈里一带,现在是荟芳里小区!
老道外的桃花巷,是解放前的老地名;西巷口连承德街、中马路、景阳街三街相连;东巷口则是南头道街、延爽街、太古街、天一街(原名:裤裆街)、平原巷五街会合;桃花巷一百多米长。
走在这样的老街上会不自觉地问一句:"桃花巷在哪里?"坐在街边煽扇子的老人会指给你:"前面的街口就是,叫南勋街。"
桃花巷也许是哈尔滨唯一的一条名子不在,面目全非,但依然扎根在市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一条街。
那里的街区多年失修,尤其是圈楼里面的天井楼道,脏污残破,木结构陈旧。街头居民的习性似也无太大的变化,晚上坐在家门口纳凉,粗布宽衣。人流杂沓一天的街头,小摊都收了回去。一些风味小吃还在,店面依旧狭窄简陋。
大家都知道沈阳有个北市场,当时哈尔滨也有个北市场,北市场位于北五道街、北七道街,长春街横贯北市场中央,将市场分为路南、路北两个部分。
人们习惯于称南北市场,对外则统一称为北市场,艺人众多,杂耍,相声,大鼓,二人转。当然了,现在也很热闹,有花鸟鱼市,有狗市,有集市,还有德云社呢!
道外景阳街上有个20多年的烂尾楼,它叫“艺华大厦”,据说是楼盖歪了,没办法了就停工了,要等到周围都改造完毕才能爆破,估计快了!
时光荏苒,已随时间的浪潮远去。但来自异域的多元文化早已在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风口不再的大环境下做一个跟跑者,下一个地缘机会也许就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