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三角鱼知识网

灵渠的重生: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06-30

灵渠的重生: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6月7日拍摄的灵渠铧嘴。

游客在灵渠游览观光(6月7日摄)。

摄影: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念、董振国、黄浩铭

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是怎么被连接起来的?两千多年前的人工运河如何实现“浮舟过岭”?世界上最早的运河船闸长什么样子?“世界水利史奇观”奇在哪里?

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运河灵渠,其航运功能在中断数十年之后,将于2017年底开始分段复航。复航的灵渠将带人们穿越时空,零距离感受这一中华历史文化瑰宝的无穷魅力。

到2019年6月底第三期工程完成,灵渠全线恢复通航,这一历史文化瑰宝静态保护的局面将从此得到改变。

灵渠“复活”引起广泛关注,各项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展开——文物部门对古运河“大小天平”枢纽工程和附属建筑、南北渠河道及其船闸等设施现状进行全面排查,区内涉水古建筑修缮维护即将展开;交通运输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方面的专家沿古运河进行全面实地勘察,指导和帮助复航工程……

说不尽的灵巧、灵活和灵气……

位于广西北部的兴安县,山色空蒙,茂林森森。长江和珠江分水岭的两边,湘江北去,漓水南流。在这里,连通两大水系的古老运河灵渠在茫茫时空中川流不息两千多年,几度繁华又几度落寞。历史上,灵渠推动了古代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进而奠定古代中国的基本版图;灵渠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关节点,没有灵渠就没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的合浦港的繁荣;至今,灵渠的灌溉、分洪等水利功能仍在发挥作用……

兴安博物馆馆长左志强几十年醉心于灵渠的保护和研究。令他不无遗憾的是,灵渠受到的关注远远低于其应有的地位。左志强说,人们从历史教科书上知道灵渠是一条古运河,但是对灵渠助力秦始皇平定岭南完成统一大业,促进海内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相当多的人不甚了了。

与左志强一起漫步在灵渠两岸,踏着河堤上已经被磨得圆润的青石板,记者眼前的灵渠幽静中显得冷寂——古建筑油漆已经斑驳,古树的枝干上长满青苔;碧绿的流水漫过堤坝泛起白色浪花,鸭子在水面游弋,蓝空中鹭鸶静静地翱翔。很难看出,这里曾经是历史上南来北往的人员和物资的中转枢纽。

关于灵渠的设计布局,古人匠心独运的巧妙构思令人震撼。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定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全长约37公里的运河河道穿越喀斯特山区,复杂的地质结构挑战古人的智慧。即便借助现代先进的测量仪器和工程设备,要开凿一条这样的运河也绝非易事。合理选址、巧妙设计、精心施工,在肩挑马驮的年代成就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引人玄想。

说灵渠,左志强总会显得兴奋:这条运河之所以被称为灵渠,是因为其处处体现着灵巧、灵活和灵便的无尽“灵气”。

——工程选址和勘察测量若有“神灵相助”。层峦叠嶂的山岭间开凿运河沟通湘漓两江,从而打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在没有任何地理资料的秦朝,解决海拔高差和地质勘探等诸多难题,无疑“难于上青天”。仅仅是精确地测量出运河两端交汇口的海拔落差,让本来北去的湘江水转头向南,就足以令当代的科学家们惊叹不已。

——主体枢纽工程匠心独运。在湘江河道里建起滚水坝铧堤,一长一短的石堤形成“人”字形,用于提高水位引湘入漓,因“称水高下恰如其分”而命名“大小天平”。铧堤连着铧嘴和南渠、北渠。铧嘴前锐后钝,酷似犁头,将湘江水分流,七分进入约4公里的北渠流回湘江,三分进入33公里长的南渠流入漓江。有人据此撰联:“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

——河道设施智慧灵巧。运河两端在湘江和漓江的交汇点有30多米落差,河道浅、狭、曲、急。为了实现双向行船,古人发明了名为“陡门”的船闸,交替启闭调节水量,逆水的船被一级一级“抬”上去,顺水的船被一级一级“放”下来,全河段36座船闸使运河“浮舟过岭”。南宋《桂海虞衡志》描述:“舟入一斗,则复闸之,俟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有专家研究认为,灵渠在世界上率先使用了船闸技术,“陡门”就是最早的运河船闸。

——注重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灵渠航运、灌溉、防洪等功能兼具,河段附设排灌设施,既有效实现排洪,又使农田旱涝保收。时至今日,灵渠水还灌溉着周边4万多亩农田。

在当地,不少长期研究灵渠的专家都能讲出关于这条古运河的很多故事。他们说,灵渠的“灵气”说不尽。

“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如果没有灵渠,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将推迟到什么时候,专家们不作猜测。但可以想见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研究灵渠的专家普遍认为,这条运河促进了中国统一,带来岭南地区长期的繁荣与稳定,并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吴伟峰曾参与灵渠古运河沿岸的多次考古调查,他向记者介绍了关于灵渠的史料记载被考古发现所印证的最新进展情况。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原六国后,为了扩大疆域、巩固政权,“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同时向岭南地区发兵50万,军事行动规模宏大,史称“秦戍五岭”。

考古专家在灵渠与大溶江连接处发现秦城遗址以及大量文物。经过岁月的无情冲刷,秦城已经难觅踪影,但厚重的古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遗迹尚存。即使普通的旅游者造访,有时也能在夯土堆里找出箭头残片和砖瓦的碎片。遗址中有4处城址,其中保存较好的通济城紧靠古运河,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500米,为驻军要塞。在此设立规模如此庞大的军营,足见灵渠当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2006年,秦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朝的虎狼之师所向无敌,唯独在岭南地区屡屡战败,将士‘三年不解甲驰驽’。”吴伟峰说,秦王朝分析失败的原因,发现粮草兵员不济是要害,而交通不便就是最大的障碍,于是秦始皇下决心令秦将史禄开凿运河,经数载努力大功告成,兵马粮草源源不断地从中原输送到岭南前线,秦军从此节节胜利,“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苏国萃说,灵渠的选址、规划、设计都反映出秦朝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创造性智慧,是中国古代运河技术成就的杰出范例。同时,这条古运河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南方百越民族征战,直至最终确定古代中国南方疆域的重要历史进程,承载的历史内涵非常厚重,影响深远。

灵渠长期影响着大半个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代中国,水道是运输大宗物资最为便捷有效的交通途径。灵渠作为中原与岭南唯一的水上通道,其作用至关重要。清朝广西巡抚陈元龙撰文称灵渠“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惟此一水是赖”。

郭沫若为灵渠填过一阙《满江红》,云“闸水陡门三十六,辟湘铧嘴二千丈。湘漓接,通汉壮。”评价灵渠“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委员、兴安县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兴华说,灵渠与长城“南北相呼应”这句话颇耐人寻味。“修筑长城是为了维护中原地区的安全与繁荣,基本的文化特征是‘守’。而灵渠为秦始皇平定岭南提供了兵马和物质运输保障,从而把南方广大地区纳入到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是一种开拓型的文化特征。从这个角度看,灵渠具有更为积极的历史意义。”

历史的交汇:相挽陆海丝绸之路

目前,广西正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三大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仿佛穿越时空的交汇与相约,自两千多年前通航以来,灵渠就一直在连接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史料记载,古代中原通往岭南有两条主要货运航线,从湘江经过灵渠转漓江下桂江而抵梧州,然后或出浔江入绣江,穿越玉林平原转南流江,抵达合浦港出海,或顺西江而下番禺到广州出海。两条主要航线都必须经过灵渠。

自秦汉以及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两条路,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足以证明,最迟在西汉时期,灵渠就已经成为连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研究还表明,广西合浦港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而合浦港背靠的交通支撑,正是灵渠。

位于北部湾海滨的合浦汉代博物馆前厅,一幅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连接图被挂在显眼的位置,从这幅地图上看,灵渠仿佛伸出双手,一北一南紧紧挽着两条大道。博物馆馆长廉世明向记者介绍:“灵渠的水运功能使得中原地区的货物能够大量进入岭南地区,大批丝绸、陶器、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到现在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海外各类物产也沿这条路径进入中原。如果没有灵渠的水运便利,如此大规模的运输行为在南方的崇山峻岭中进行,是不可想象的。”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研究推测,秦汉时期往来于灵渠船只运载能力大约为5-6吨,一昼夜通过能力为300艘。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一运载和通过能力是非常可观的。

在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些珍贵的文物被留在灵渠沿岸。记者在兴安博物馆看到,从灵渠周边汉墓出土的代表中原文化的胡人俑、陶瓶、陶屋等,以及玛瑙等来自古代波斯的文物,有数千件之多。灵渠旁码头山的一座石碑刻有古代各国使节在此停留的记载,说明当时的人员往来也依赖这一通畅便捷的路径。

“灵渠应该是‘活’的”

岁月悠悠两千余载,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自上世纪40年代湘桂铁路开通,灵渠的运输功能便开始逐渐弱化。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交通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灵渠航运完全停止……

陈兴华长期研究灵渠文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灵渠活态保护。他对灵渠复航有一种更为特别的感情,认为灵渠应该是“活”的,“让这个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作为活生生的运河存在下去,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灵渠曾经相挽陆海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重要的历史见证;灵渠更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航运中断必然带来河道淤堵不通,设施年久失修。不少专家提出,如果静态保护,实际上保护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灵渠,更像是保护遗址。

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的一批专家来到灵渠,乘船和步行全面系统考察了古运河的主体工程、设施及河道,对灵渠的保护状况给予高度评价。水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王勇昌说,成功开凿灵渠是改变历史的一件大事。对于这个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一方面要加大保护力度,一方面也应该提升其知名度,让更多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优秀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不少研究灵渠的学者觉得庆幸的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冲刷,灵渠还很好地保持着原貌,大小天平、铧嘴、泄水天平等绝大多数设施均完好并一直在正常运行,“陡门”的基础仍在,多数都较为完整。时至今日,湘江水仍然经过“天下第一陡”转道流向运河古道,经过漓江最后汇入珠江水系。但是,作为运河,灵渠现在并不具备航运功能,这无论如何是不完整的。

苏国萃、王勇昌等专家评估认为,古运河保护要求历史性和完整性,恢复通航才具有完整性,不应该降低标准。在不破坏水系原貌的前提下,实现复航是更为积极的保护,也是更为全面和完整的保护。

对于灵渠的特殊价值,中外学术界早有定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评估报告员尤嘎·尤基莱托博士称灵渠为“世界水利史奇观”。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称灵渠是“历史奇迹”,可见其在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渠于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当地已启动灵渠申遗工作。

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灵渠复航即将实现,令人期待。

根据规划,灵渠复航工程将严格保护运河设施和水系原貌,着眼点在于让这条古老的运河系统恢复本来的面貌和功能,从而保持应有的生机。其航运功能则多在科学研究和旅游方面体现,旅游开发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并特别设计符合运河环境要求的船只。

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告诉记者,在灵渠复航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兴安县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最基本的原则是保护第一。因为,灵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的,更是唯一的。

宠物药品批发

黄水晶价格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