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三角鱼知识网

当代书法:主流、非主流与乱象解析

06-01

当代书法:主流、非主流与乱象解析

傅德锋/文


中国书法从周秦汉唐到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它的时代特点。而当代书法也有它的时代特点,主流书风与非主流书风并存,其中还存在各种乱象。

当代书法自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几次较大的转变,时至今日,在书坛高呼“回归传统”影响之下,逐渐转变为以二王书风为代表的“主流书风”,此外还有大小篆、汉简、汉隶、章草、魏碑等等相依并存,至于那些新奇夸张的探索性书风,因其不占主导地位,应该属于非主流。而当下那些所谓的“射书”“吼书”“盲书”等等之类,则无疑属于书坛乱象。

主流书风的最大特点是特别讲求临帖功夫,以最大限度地写像古人为旨归,在此基础上寻求自我个性。而非主流书风则在二王之外寻找契入点,而且不是很注重忠实于原帖,很大程度上比较倾向于意临,且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碑帖当中各取一点,加以融合,属于一种杂糅性质。当年的“流行书风” 就属于这种情况。只不过“流行书风”在当时书坛几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而如今时过境迁,“流行书风”早已被边缘化,成为了非主流当中的一分子。


其实从书法史的角度来讲,主流与非主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比如秦代,小篆是主流,而汉简、隶书是非主流。但到了汉代,则隶书成了主流,而小篆则成为了非主流。即便是书圣王羲之,他的书法也并不是在当时就普遍流行,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是到了唐代,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推崇下,才逐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以说,当代主流书风也同样受着掌握话语权力者的主观审美思想的影响。书协的人事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当代书法朝哪个方向发展。

当代二王书风盛行,本身也是无可厚非。因为在我看来,经历了十年文革,书法传统近乎断裂。改革开放之后,书法开始复苏并逐渐成为热门艺术。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许多书法报刊相继创刊,尤其是上海《书法》杂志的创刊时间还比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的时间要早几年。各省也都相继成立了书法家协会。此外还有许多民间书法团体,这些协会和报刊以及一些民间书法社团都纷纷举办各类大展大赛,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热闹非凡,参与书法活动者动辄成千上万乃至好几万之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淀,书法人才辈出,爱好者众多,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书法大军,共同演绎着当代中国的书法故事。

从最初的人们大都习惯于写颜柳欧赵和一些汉隶碑刻,到后来资料丰富之后的全面切入到流行书风盛行,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流行书风”并非绝对不好,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却有流于粗疏、荒率的缺点。对经典碑帖的重视不足和基本技术问题的未能很好解决以及对民间书风的不适当的夸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粗疏的更其粗疏,荒率的更其荒率,以至于当代书法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为了少数圈内人士的狂欢。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提出“回归传统”,向古代经典碑帖深入学习,这无疑也是对前期书风的一个反正。

然而,当下流行的二王书风也同样没能走出历史的窠臼,同样遭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诟病。那么,其中有着什么样的深层次的原因呢?

我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书风的单一和形式的僵化,细究其实,就是惟技术和形式是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王书法的精神实质是推陈出新,是在集前人之大成的基础上创立起新的书法风格。而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二王书风的倡导者和学习者也仅是达到了基本学像二王书法的层面,即便是其中的一些优秀者,也还没有真正达到在学好二王的基础上有自己较为成熟的自家面目的程度。如此之多的书法人都来学习二王,惟二王为尊,但却毫无个人风格可言,其实际意义又体现在何处呢!

也许有人会说,目前正处在一个酝酿和过渡阶段,早晚一定会有人在苦学二王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风格。我并不怀疑这种可能性,但我担心的是,当下书法在这种千人一面的“展览体”的笼罩之下,很多学书者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思维模式,很难以一种开放性思维来加以取代。而且只要书法协会存在,其主导下的大型书法展览依然会左右人们的审美取向。这是协会及其展览本身的功利性所导致,无法改变。


但也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解决的办法,书法人首先应当搞明白,参加展览加入协会只是学习书法介入社会的一种手段,顶多只能算作是阶段性目的,而不是终极目的。如果你只是玩玩而已或者据此收获一些现实名利即已心满意足,那就另当别论。而如果要希望将来能够在书法上真正有所建树,就需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思路。也就是说,要把参加展览加入协会这个阶段性目的和终极目的区分开来。一旦实现这一阶段性目的之后,就没有必要继续跟风,去刻意揣摩评委喜好了。这个时候,就应当清醒而理智地认清自己,认清书坛的整个形势。就要进一步为自己确立起新的远大目标。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个主攻方向和相应的计划。

其实主流书风所存在的欠缺也许正是非主流书风所具备的,而非主流书风所面临的困惑,正需要从主流书风当中去寻求突破。实际上说白了,还是经典书风与民间书风的互相学习与取舍融合的问题。就像二王帖学到明末清初,已成强弩之末,萎靡不振。清代包世臣、康有为倡导尊碑抑帖,碑学便逐渐取代帖学成为当时书法的主流。清代出现了很多学碑的大家,正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的一个必然结果。民国至今,碑帖并存,互相交融,给书家创立自我艺术风格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历史的选择不以哪个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最终还是要看你的作品在历史和时代的坐标系上是否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因此,主流也好,非主流也罢,也都只是特定时段内的一种说法而已。至于当下那些书坛乱象,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荡然无存。

(孟云飞转自《中国篆刻》 2019年第9期 P4-5

纯种波尔山羊视频

崖柏手串香味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