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真不希望很多人继续把八段锦当成广播操,决定写这篇文章再解释一下。考虑到不少人完全不认可气血、经络,又有不少人对此理解有难度,因此本文试图从更简单易懂的层面进行解释,以便让更多人能够认同。
本文结构如下:
越往后面越精彩,文章也不算长,请耐心看到最后。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练习时的内在,所以才会认为八段锦跟广播操一样,就只是动动胳膊动动腿,活动活动筋骨而已。而且很多练习者习惯听着音乐加口令练习,就像很多打太极拳的人一样,不播放口令他就不会打了,这是有多深的广播操情结啊。
既然认为做动作就是广播操,那么来看看站桩,摆好姿势后就站在那里不动,这总不是广播操了吧?难道就是看谁能站得更久吗?倒是有这样的运动,比如平板撑、靠墙蹲,前者靠腹肌、腰力和臂力,后者靠腿部尤其是大腿的力量,坚持一会就累得不行,就是纯粹的静态运动,也叫等长运动(肌肉收缩但长度不改变)。
武术中的马步站桩,两腿大开,下坐很低,站一会也会很累,其实也是一种等长运动,主要就是练习腿部肌肉和下盘稳定性的。
我们来看看难度较低的养生桩,比如太极浑圆桩,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腿微屈,双手放在胸前如抱球状。这样的难度并不大,坚持较长时间也不会很累,显然不是单纯以锻炼肌肉为目的,否则采用大幅度的马步站桩效果岂不是更好?
浑圆桩可不只是简单地站着,有很多讲究,比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胯,这些都是对身体局部姿态的要求,要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等长运动则是保持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这是有很大区别的。
此外还讲究静中有动的暗劲,也就是静止中的对抗。比如手臂保持抬起,不让其落下,这就是对抗,当然并不是说手臂要上下摆动,而是看不出来在动。再比如两手抱球,要感觉相互吸引,但又相互排斥,两手之间有个看不见的、无形的“空气球”,用两手的静态对抗壮大这个空气球,从而获得气感。还有就是双腿,要保持弯曲,不能进一步弯曲,也不能直起,这也是一种对抗,能让下盘稳固,这跟去健身房练习股四头肌、股二头肌,效果大相径庭。
站着的同时,头脑也不能闲着,注意力放在哪里呢?放在呼吸上。很多人锻炼时容易走神,站桩更是这样,因为站着不动,注意力不在动作上,很容易就飘走了。晚上为什么没睡好?昨天有个人怎么这么讨厌?自己是不是又说错话了?等会儿去菜场买什么菜?等等。已经忘了自己在站桩了,姿势有偏差了也发觉不了,更不会及时调整,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要把注意力拉回来,全身都站着不动,有个地方是一直在动的,那就是鼻孔一直在呼吸,所以注意力放在这里就很容易集中,因为呼吸不会停下来。一般说法叫气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也有采用逆腹式,多见于武术、硬气功)的方法,用意念想象丹田(脐下腹部中央处)中有元气在聚集,会随着呼吸缩放,会有热感。这样一来,注意力是不是有得忙乎了?自然就不会走神了。当然也不能着意太重,否则就变成执念了,容易出偏,所以只是在意、留意,不能刻意,称为意守丹田。就是说注意力主要放在呼吸上,意念放一点在丹田即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这就是气功追求的状态,做到了形神兼备,很有助于改善精神状态,达到真正的身心放松,这就是所谓的内在练习。
有些人不认可丹田,也没必要拘泥于此,但要掌握腹式呼吸,吸气时横膈膜(胸腔和腹腔之间的分隔)下降,压缩腹部导致腹部隆起,这时胸腔体积增加,肺部可以吸入更多的氧气;呼气时横膈膜上升,腹部复原,胸腔被压缩至比正常更小的体积,肺部可以呼出更多的废气,这样就实现了深度呼吸。注意胸部没有起伏,完全通过腹部变化(实际上是横膈膜的升降)来实现深呼吸,所以叫腹式呼吸。我们平时都是胸式呼吸,也就是胸部隆起和复原。
有了暗劲和呼吸,站桩是不是就不安静了?热闹得很,要留意几个要还补位姿势对不对,不会的话就及时调整,还要留意呼吸。站桩熟练后,意念就会越来越强大,为进一步练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站桩往往也被成为筑基功。
现代武术分为武术套路表演和武术散打,太极拳就属于套路表演。很多人习惯听着带音乐的口令打太极拳,只顾着跟上口令的节奏,把姿势做对就行,这其实就跟广播操没什么太大区别了,只不过动作复杂得多而已。
我练太极拳的时间前后有将近30年,尽管没能一直坚持,而且一停就是很长时间,但仍然有不少感悟,这里简单分享一下。
首先看外在,个人认为有三个要点。一是加强柔韧性,也就是各种拉筋。二是加强身体协调和稳定,不断地进行重心转移,还要保持平稳,两脚均挨地时也有虚实之分,重心放在实的那个脚上。三是锻炼下盘,全程双腿基本都处于弯曲状态,全套打下来对下盘的锻炼强度很大。能做好这三个外在,就已经打得很好了,至少在他人眼里是这样。
其次看内在,这更加重要,也有三个要点。一是连绵不绝,太极拳很柔缓(有些流派也有爆发动作,比如陈氏太极拳),但要做到连绵不绝,比如云手,沉浸其中绝对是享受。二是心眼手合一,太极拳一般采用自然呼吸,鼻吸口呼,注意力放在哪里呢?手到眼到心到。三是气感,之所以叫太极,是因为包含各种画圆动作,再加上脚趾抓地,劳宫、丹田、涌泉会有很强的气感。
很多人打太极拳,只注意到了外在,姿势看上去像模像样,但内在并没有做到位,这就是当成拳法来打了,而不是当成动气功来练,殊为可惜。
了解了站桩和太极拳的要点,再来理解八段锦的内在,就很容易了。八段锦远远没有太极拳那么复杂,是简单动作的不断重复,每个动作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要抓住重点并不难。关于各式的细节,之前的文章已经讲了不少,这里只重点谈谈如何兼顾内在。
很多人特别关注练习中的呼吸,认为这才是八段锦的精髓,其实呼吸的作用主要是对胸腹部(三焦)的引导,还要关注眼和手的引导,而后者对于集中注意力、培养意念更为重要。
先看呼吸的引导
八段锦采用的是腹式呼吸,前面说过吸气时腹部隆起,呼吸时腹部复原。前四式很容易做到,也很容易体会到腹部的这种变化。我将八段锦的八式分成三组,这四式归为第一组,因为重点都是对三焦的锻炼,一式、三式是纵向拉伸,二式、四式是横向运动。要很好地感受吸气时收腹,感受腹部的挤压和胸部的舒展。当然二式、四式还有扭头、手部动作、夹脊,这里就不多说了。
五式、六式是第二组,重点是弯腰固肾,肾在下焦,弯腰时拉伸腰部从而刺激命门,同时压缩腹部,以按摩下焦为主。这时做腹式呼吸就很困难,尤其是第六式,抬臂时吸气,双手下按时呼吸,这时可以鼓腹;然后双手反穿时吸气,弯腰时呼吸,这时就很难鼓腹了。我们可以用呼吸来控制动作的节奏,而不只是注意腹部的变化。
七式、八式是第三组,都是对力量的控制。七式类似于武术的冲拳,冲拳时呼气,收拳时吸气,握固、用暗劲(见前面文章)的同时,跟随呼吸控制好节奏。八式控制脚后跟落下时震动的力量,可分成三拍:吸气、停顿、呼气,这样就很有节奏感了。
再看眼和手的引导
练习时让注意力集中,除了体现思想上的重视,不要因为杂念影响练习,更重要的是要达到身心合一。不只是身体在练习,还要带动意识也在练习,进而让意识引领身体练习,这样才能将八段锦做到位。
如何让意识加入到练习中来呢?除了第五式、第八式,其他六式都是以手为引导,多数情况下手动到哪,眼睛就要看向哪。比如第一式,双手向上托,眼睛就要跟着向上看,带动头部向上仰,双手落下时,眼睛也要跟着向下看,带动头部向下低。
第二式眼睛始终看向开弓的前手;第三式眼睛跟着单手向上看,然后平视即可;第四式眼睛不是看手了,而是眼睛轮流从左右两边向后看,带动头部转动;第七式冲拳时眼睛看手,收拳时平视即可。
重点讲一下第六式,整个动作中始终以双手引导,先是在身前向上平举,然后向下压,在胸前反穿,沿着背、腰、臀、大腿、腘窝、小腿、脚后跟一路向下摩运,同时向前附身、弯腰,双手再转向脚背,向前穿掌,带动上身立起。一定要时时感受双手的位置和掌心的感觉,同时眼睛在弯腰前也看向手,弯腰后看脚面。
有人可能觉得应该是头动带动眼动,我在实践中的感受是眼动带动头动,包括第五式也是这样,用眼睛带动头部转动,完全不会头晕、失去方向。第三式更明显,估计很多人是先扭头到极限,然后眼睛再尽量向后看,我是直接用眼睛找后方,带动头部转动。
眼和手能做到一致了,意识也要跟着走,始终专注于每个动作最要害的部位。第五式有点复杂,拿来举例,向前俯身,眼睛挨个看向两脚面,然后摇头,这个过程中意识跟着眼睛;接下来是摆尾,意识就到了腰骶部。意识到哪,就能强化哪里的练习效果。
这样,就做到了心眼手合一,手到眼到心到。做得熟练后,就不一定是手、眼、心的顺序了,意识成为统领,引导手和眼步调一致地动。
以上只是谈心眼手合一,如果想了解气血、经络方面的引导,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