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三角鱼知识网

乾隆砚台传奇:从御题诗文到国家收藏

04-18

乾隆砚台传奇:从御题诗文到国家收藏

题记:文化消亡不可怕,只怕这个文化没有消失,最后变了"味"。

砚,是文房四宝中最容易保存的一个,相对于古纸古笔,古砚流传下来的最多。如果说纸承载了中华文化,笔记录了华夏历史,那砚的意义在于象征了一种独特的文明。相比于纸张和毛笔,砚是最容易留下古代艺术和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不仅因为砚表面有大量的空间可供修饰与雕刻,最关键的是砚的不同材料和不同设计风格都能让人们穿越时光隧道,品味当时的古文明。古砚在古玩市场还是相当抢手的,很多店老板都有经营,不过大部分砚不管是品相还是年代都不是很理想,绝大地区的古玩市场名砚都不算多。

由"研"到"砚",砚文化在沉淀

很多喜爱文化的人都专注于书法文化,其实砚文化的底蕴也很深。古代,"砚"字最初的写法是"研",之所以会写作"研"有研磨之意。从两汉开始,古砚最初是书画之用,根据造型与材料的不同,又分成了瓦砚石砚。古人云"以研和墨,用为书字者也",最初的瓦砚实用性极强,大部分设计都是为书写服务,艺术成分不高;到了五代十国以后,石砚走进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独特的"砚台"艺术。

砚及研子 西汉

古人在制作石砚的时候,可不是随便选一块石料那么简单,要根据石料的质地还有花纹巧妙的设计砚台,整个雕刻过程也颇费心思。石砚的出现到瓦砚的淘汰,是砚文化的一次重要沉淀,砚从实用的书写工具变成了一种收藏工具,成为了古文化的载体。每当看到出土的一个又一个设计精美的石砚,我们似乎看到了古文化的缩影,来到那些文人墨客寂寞的世界中。

清 三狮戏球端砚

从"实用"到"艺术",砚文化在传承

自从唐代以后,对于砚的制作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制成一块砚台,要选择不同的石料,常见的石料有紫金石、金星石等等。大部分石料产于今天的两广地区,尤其是产自肇庆市的端石,是制作砚台的主要石料。当时的肇庆因为盛产这种端石而出了名,号称"端州"。

清 鱼形端砚 广东博物馆藏

选择上等石料以后,古人开始展示他们高超的雕刻艺术。这是一个精细活,能与瑞士顶级修表匠相媲美。雕刻砚台不仅仅是制出精妙花纹这么简单,每一位技师都要根据石料上自然的花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一次"巧妙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美,用文字修饰这种艺术是对她的亵渎,当你仔细观察这些名砚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一种自然美丽与人工的美丽进行了一次融合与碰撞,每一下碰出的艺术气息都令人深深回味。诗鬼李贺用千古名句抒写下了这美感—"端州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如此精美的砚台,是实用主义当艺术的一次完美过度,更是源远流长华夏文明的传承。

唐 白釉辟雍砚 天津博物馆藏。高7.2厘米、径14.8厘米

从"宫廷"到"民间",砚文化在发展

古砚做工精美,充满艺术气息,因此历朝历代收藏它们的人很多。虽相比纸张和笔,古砚较容易保存,但在诸多藏品里,砚藏品也算是保存难度最高的几种藏品了。虽然古代历史上记载了不少有名的砚,但是大多数都已经失传,能拥有它们的收藏者很少。古代名砚价格不菲,一般都是帝王或者高官才有条件收藏。在诸多收藏砚台的帝王中,乾隆皇帝算是一个"骨灰级专家","百一砚"就是乾隆皇帝收集名砚中的佼佼者。

宋 百一柱抄手端砚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砚台深受乾隆皇帝弘历之喜爱,他还写了"砚铭"刻在石砚上,并将它著录在《四库全书・西清砚谱》中。这方砚台色呈青紫,形状如抄手式。其奇特绝妙之处在于砚背有百余颗石柱,每柱上有一石眼,眼是淡黄色,睛是墨色。数百个砚眼每个眼都是活眼,在砚台中非常少见,乃天地造物之唯绝品,故名"百一砚"。这方百一砚自宋代入内府,代代相传,传至清代乾隆手中,乾隆视为文房重宝。

乾隆画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在1900年以后,百一砚出现在前门外廊房二条一家珠宝店里。这家珠宝店的主人说是从一位太监手里买到的,后将百一砚卖给琉璃厂古玩商。收买百一砚的古玩商见砚上有乾隆皇帝御题诗文,唯恐暴露出是从皇宫流失出来的文物,而将御题诗文磨掉。古董商将百一砚卖给一位翰林,作价500两纹银。

宋 百一柱抄手端砚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末民初,西洋人到北京买古玩的人多了,什么古物他们都买,而不买砚台,因为他们尚不知道砚台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本人知道,但也买得少。古砚价格曾一度低落。百一砚曾经一度收藏在老翰林手中,这位翰林去世后,他的后人把百一砚卖给一位苏先生才七八十块银元。人们说这位苏先生是苏东坡的后裔,但这也无从考证了。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将百一砚献给了国家。现在,百一砚重归国家收藏,我们都有幸目睹名砚了。

宋 百一柱抄手端砚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最后一位衍圣公孔德成也是一位收藏大家,他不惜重金,买来了很多名砚。琉璃厂韵珍斋和永誉斋于民国二十六年经营一块龙尾歙砚也被他买去,那砚台可以说是砚台中的珍品。孔府收藏石砚传世甚多,古书记载:"鲁之孔庙有石砚一块,制作古朴,盖孔子所用物也。"一般石砚孔府不收藏,收藏的皆是珍品。卢沟桥事变前,韵珍斋经理崇庆瑞和永誉斋经理李欣木在北平古玩商会串货场买到一块龙尾歙砚,是明末清初时的刻制石砚雕刻大师王岫筠之杰作。

清 老坑山水端砚 王岫筠

大圆形砚台刻有寿山福海,名之为大圆覆寿砚,砚上有收藏者、清代书法家翁方纲的诗文,雕刻精细传神,配有紫檀雕花盒。古董商评价其是一方石质精良、造型古朴大方、雕刻似神笔仙刀,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之古砚。

清 翁方纲题上林诗端砚

这方古砚卖给孔德成才2000银元。除孔府外,收藏古砚者文人学士较多,而文人清贫者多,故而一个时期古砚的价格不高,古玩铺里摆出的砚台很多,而销售出去的很少,长期以来,砚文化在藏品中一直不温不火,不算特别吃香。

从"兴盛"到"消亡",砚文化在哭泣

最初砚是出墨用的,后来附加了艺术文化,逐渐变成了藏品,那时候,由于传统书写工具还没有没落,直到民国期间,毛笔字还是较为常见的,因此砚文化就一直没有消亡,存在了下去。解放以后相当长的时间,毛笔书写也成为主要的书写方式,有很多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仔细回忆也可以想起那时父辈用毛笔书写记录。随着毛笔书写的消亡,砚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今的毛笔书写美其名曰"书法",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砚文化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潮流了,谁还会用一个砚台去研磨呢?毕竟现成化学合成墨水性能实在是太卓越了,不仅仅书写流畅,而且还有很长时间都不消退的墨香。

无意间看到某电商平台上有位顾客买了一支"日本进口毛笔",据网页宣传说笔豪是用狼毛制成的,被称为"狼豪",其使用的墨汁也是使用进口的,来自同样来自日本,不用研磨,使用高科技工业合成,只需要从瓶子里取出就可以使用。那位顾客对于这些国外的新技术相当的满意,高度评价了这些产品,为了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在纸上写下了"中国文化"这四个字。虽然这字写得是笔走龙蛇,但是不知为何,这"中国文化"四个字如此刺眼。


一个文化迎来消亡的结局并不是最悲惨的,最令人痛苦的是这个文化名义上存在,但是不知何时变了味。

哈尔滨宠物医院排名

宠物蛇种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