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三角鱼知识网

李苦禅笔下的雄鹰展翅

12-04

李苦禅笔下的雄鹰展翅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


-李苦禅



“悲鸿的马,白石的虾,可染的牛,苦禅的鹰被称为中国画坛“四绝”。作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和李可染的牛,早已由杯、碟、盆、盘及毛巾、挂历上的印制品传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李苦禅笔下的鹰似乎除了圈内人,没有多少人识其庐山真面目,更不知绝在何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李苦禅大师和他的《鹰》。


李苦禅,1899年1月出生于山东高唐县,原名英杰,字超三,后改名苦禅,自幼出身贫寒,喜爱绘画艺术,曾任杭州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苦禅擅画花鸟,阔笔写意,笔墨雄阔,酣畅淋漓,画风以质朴、雄浑、豪放著称。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学习大写意花鸟画,晚年常画巨幅通屏,代表作有《盛荷》、《群鹰图》、《松鹰图》、《晴雪图》、《水禽图》等。



李苦禅画鹰,浑厚苍劲,大气磅礴。他综合了鹰、鹫、雕几种凶猛型禽鸟的特点,创造了具有大师风格的典型的鹰的形象。



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画的鹰是极其动人心弦的。李苦禅先生画得最生动的是鹰的眼睛,在他的笔下,鹰的眼睛棱角分明,洋溢着一种逼人的英武之气。因此,李苦禅先生画的鹰,被公认为是难得的画中精品。



对于自己画的鹰属于精品之说,李苦禅先生却并不满足,他说:“画有精品,有神品。精品可以功力得之,神品则功力不逮者固必不可得,而功力即具者亦不可必得。”李苦禅先生还说,神品是画家在“意兴所至,信手挥洒,心纸无间,笔墨契合,才情风发,妙造自然”的状态下创作的,最为难得。



李苦禅先生说,创作出精品只是需要勤奋就行了,而若想创作出神品,除了勤奋之外,还需要灵感与灵性,因此,神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个人一生中也许会留下许多的精品,却很难留下一件神品。毕竟,即使功力深厚的人,神品也是不可必得的。“不可必得”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说出了生命与艺术的最高境界。



李老画鹰时用墨水分比较大,淋漓酣畅,重拙有力。他曾说:“大写意画,只要笔墨效果好,形象不够准,也不算大错。”



苦禅先生画鹰,常常用夸张的手段,比如说,眼眶画成方形,便于表达它的眼神的凝聚和雄视的力量,鹰爪也做了大幅度的夸张,造型非常简练,给人一种雄伟的气魄。有的鹰和平常见到的不一样,它整个藏在它的翅膀下边,只看到上面眼睛一部分。整个的身体使你感觉到,它是那样的困倦,从它的鹰爪看,也是感到一种疲乏痛苦的感觉。苦禅先生画的是鹰,是那种雄伟的气魄,它的那种受压抑的痛苦感,它的那种不自由的英雄的造型,所寄予的感情是深厚的,雄伟的。


有的鹰眼神凝聚着,雄视着。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使人感觉到精神上的振奋。这种对比给人的感染力,是一个痛苦的巨人,它警惕着,不能睡去。



李苦禅认为,画鹰不是简单的模仿,而应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美术作品源于生活但应高于生活。他经过多年的摸索提炼,将各种大鹰的特征要素进行抽象提炼和综合艺术加工,例如他将鹰的眼睛画成方型,将鹰喙画成方形带尖的刀状,他画的鹰爪也独具特色,凸现了雄鹰的警觉、敏锐、雄健、傲视苍穹的神态。



从个性上看,对于每个鹰的塑造,虽然在用笔与造型手段上基本相同,但丝毫没有雷同之感,尽管鹰的姿态各有不同,但都有着不怒自威的凛凛神气。这样的表现方式,在显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更展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味。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这是李苦禅的一句名言。该作中每一笔都蕴涵着书法的意趣,那簇簇松针,线条虽然短促,但每一笔都沉着稳重、痛快淋漓,具有浓烈的金石韵味。那坚实的树干,宛若在云海中翻腾的游龙;那崖石之上苔点的点虱,深沉的墨色真是入纸三分,感觉就像是用重镑大锤砸在崖石上,其充盈的力度使观者从心底产生出一种震撼与钦佩。



如果把自然界中的鹰与李苦禅笔下的鹰做一个比较,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太多的差异。若把自然界里鹰的照片与画面当中的鹰并放在一起,就会看到照片上的鹰黯然失色。可见,李苦禅笔下的鹰脱离了它原本的自然形象,更能表现出雄鹰的气势与精神,这就叫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作为齐白石的学生,李苦禅没有跟随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是学习了齐白石戛戛独造的治学精神,以惊人的胆魄和毅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正是"学我者"与"似我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李苦禅深得此中三昧。

中国茗茶排行榜前十名

翡翠的种类和价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