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熟普的温润甘醇,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的中年,品的是那股深沉敦厚,那么毛尖,则像一位翩跹青年,长袖善舞,明媚芬芳。
毛尖,又像茶叶中的水果,甜美娇妍。
信阳毛尖,则像水果中的榴莲,高雅鲜爽,锐不可当。能爱上的,都是妥妥的铁粉。
信阳毛尖为啥能这么霸气出圈?
今天我们访到了一位信阳资深茶人,总结四十年的茶研学成果,专业回答这个问题,带你了解信阳毛尖出圈的九大优势。
话说武王伐纣,巴蜀之师加入起义大军,胜利后巴蜀之王得分封,此后年年向周王进贡,茶叶就从它的故乡巴蜀传到了中原。
东周时期,河南作为政治中心,茶叶不断向南传播,而后随着战国的战火与百姓逃难的脚步,来到信阳安家落户,从此就开启了信阳本地绿茶的驯化栽培。
到了唐朝,陆羽《茶经》记载分明,信阳已属赫赫有名的淮南茶区。
再说,能被北宋挑嘴的大吃货苏东坡称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绝非浪得虚名。当然那时候,毛尖还不叫毛尖,直到清末,因了它那独特的外形,毛尖之名正式出现,至此,信阳毛尖的种植与制作已高度成熟。
信阳属北方高纬度茶区,著名的信阳毛尖生长之地,有“五云两潭一寨”之称。这几个地方的山峦终年云雾缭绕,山上昼夜温差较大,信阳毛尖能积累更多的氨基酸与可溶性糖,茶多酚含量在绿茶中也算顶流,茶香清雅,回甘强烈。
茶山保养特别讲究,无农药,无化肥,呵护生物多样性,依靠大自然生物链来保持生态平衡,从源头迈出可持续发展的脚步,从而造就信阳毛尖一口鲜爽生津。
清末民初,从安徽、湖北、浙江引进许多优质茶种,与信阳本地土著茶树对上了眼,形成了群体种的浩瀚势力。
信阳土著茶树经过几千年的驯化,早已适应了本地水土气候,非常抗旱耐寒,极其适合做毛尖,冲泡有桂花高香。
就拿二十个世纪八十年代选育的“信阳10号”来说吧,适应性强、茶叶品质高,但是由于发芽晚上市相对晚,暂时没有大面积推广。
不过随着消费者康养意识增强,市场越来越要求品质,“信阳10号”这种“晚熟土著”,也会迎来自己的美丽新世界。
信阳毛尖采芽,小小的芽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娇嫩,吹弹可破,因此采摘芽头是个技术活儿。
手心向上,拇指食指轻轻夹住嫩茎,借腕力轻轻一翘,嫩芽落入手心,迅速放入透气的竹篮,千万不能碰着压着,赶紧送回通风的室内摊晾。
采茶姑娘的动作比接生婴儿还要轻柔,却又要迅速果断。一个熟练的采茶工连续采摘10小时,能采4-5万个芽头,平均每秒采1个芽头。这等小心与利落兼备,堪比手术台前的产科医生,两个词:精细,专业!
信阳毛尖手工制茶技艺有三大特点:斜锅,大茶把儿,非徒手揉条。
斜锅炒茶,生锅投叶量比平锅量大;清末,炒茶师傅就开始使用大茶把儿作为工具炒茶,效率比徒手高出许多。
信阳人善于学习,早早借鉴龙井理条工序,结合信阳毛尖的独特性进行改造,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龙井需要压扁,信阳毛尖保持圆直条索,不压扁,既好看又好喝。
去年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智能机械炒茶的普及,手工炒茶更重视人与茶与气候的互动,一份优质的手工毛尖,集齐天时地利人和,将满足高端受众对“稀有”“大师”“精品”的渴望,超乎技术,近乎艺术。
维生素、可溶性糖、茶多酚、氨基酸,共同造就了信阳毛尖的鲜爽与丰富的营养。此外,撕开一片冲泡后的毛尖叶底,能拉出透明的丝,这,就是那个给你清甜口感的果胶!
作为绿茶中长相最秀气的一款,信阳毛尖内质优雅。在冲泡前,条索细圆,两端有峰尖,全身披白毫。冲泡后,高香清雅,别的绿茶无可比拟。嫩芽毫毛多,茶汤黄绿色,口感鲜爽;一芽一叶因叶绿素积累多,汤色清绿,茶叶舒展,三泡有余香。
信阳毛尖不娇气,冲泡上却有自己的讲究,水质与水温得按毛尖的脾性来。
水质要软,弱酸性,有人说信阳毛尖要用信阳水泡,道理在于茶生长的土壤是弱酸性,其吸收的水质是弱酸性,用茶区的水泡茶,是巧借地利,用生它养它的水泡它,好比像娘家人一样呵护心爱的姑娘,她能不俏巴吗?
水质是泡好一杯信阳毛尖的前提,水温则是决胜关键。现代的茶水分离式,高温短时冲泡,可用沸水,但必须即刻出汤,稍有滞留就会破坏毛尖的营养与品相。
信阳土著青睐的玻璃杯长时冲泡,温度要低,85摄氏度左右,主打一个暖心不过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信阳毛尖就像苏轼笔下的诗人,就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底气。
信阳毛尖没有在名牌打造上费过劲儿,跻身全国十大名茶全凭实力出彩。信阳毛尖不需要穿金戴银,一出场就是响当当的明星。
一句话,好喝,就可以任性!
来源:信阳文化旅游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