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茶的世界越深,越觉得茶的江湖也很“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些风头无二的名茶随着时间长河淹没,一些新秀崛起称霸茶圈。
之前也曾了解过解放前后,大陆和台湾省茶叶市场的此消彼长,今天又偶然了解到饶平四大名茶的说法。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茶叶还在统购统销的年代里,又饶平四大名茶的说法。即白叶单丛(岭头单丛)、水仙(凤凰水仙)、大叶奇兰、黄金桂(福建安溪也有黄金桂,这里黄金桂是广东从福建引进而来)。
奇兰和黄金桂都是近代从福建引进而来的。武夷岩茶奇兰也赫赫有名,且按照目前的标准,属于“大红袍”范畴。
广东的大叶奇兰主要产区在广东饶平坪溪乡岭头、大团和饶阳镇。另外,兴宁、普宁、大埔也有生产,近年来兴宁的大叶奇兰也越来越知名。
大叶奇兰成茶条索紧结肥硕,色泽油褐,香气似兰似参,滋味浓厚清爽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柔嫩,绿腹红边。
奇兰是矮灌木型茶树,采摘大叶奇兰一般选用一芽二三叶,而且奇兰是比较慢熟的品种,一般要到四月下旬才开始采摘,称为“收山茶”。他的工序主要有晒青、做青、杀青、揉捻、初烘、复烘。
大叶奇兰的“大叶”并不是说它的叶子很大,而是相对小叶来说。一般面积在20平方厘米以内的称作小叶,20-40平方厘米可以叫做中叶,40-60平方厘米可以叫做大叶。西岩的奇兰,叶型偏小;岭头、寨后,叶型偏大。
由于叶片较厚,奇兰做青的工作量比其他单丛大,普通茶做青5次,岭头单丛6-7次,奇兰要7-9次。
奇兰之奇,在其香气,茶气氤氲中闻之似兰非兰,饮之有参韵味。
这一独特韵味,让奇兰曾价值不菲。据说民国初期,一斤奇兰能卖到3个银元。不过那时,大叶奇兰的产量还很低。
“岭头奇兰”产于坪溪乡岭头村,“该茶于30年代引自福建诏安秀篆村,植于该村北山的山地,后不断繁殖。1975年已有50多亩,年产3000公斤。其内质香气浓郁喷发,具‘人参‘之香味,民国时期便已出口南洋诸国。”
饶平的奇兰应是在近代才开始种植,最早数西岩奇兰。
就香型而言,奇兰很有特色,其花香优雅,入喉参味回甘。
奇兰最辉煌的时刻是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那时候开始大面积种植。
1984年以前,计划经济下,茶叶实行国家统购统销。大部分茶叶用来出口。
普通人只能靠门路得到一些边角料,并且殊为不易,不光是奇兰,大部分茶叶都是如此,因此有“部长浪半斤”的说法,意思是说部长级别的才可以分到半斤浪菜,这种说法显得十分夸张,由此可见普通百姓是喝不到茶的。
1974年,在汕头地区林业局主持的茶叶评比会上奇兰名列第一;
1978年,省农业厅在清远召开全省茶叶评比会,奇兰获乌龙茶类榜首;
1987年,在全省茶叶联合评比中,又获得“广东省优秀产品奖”。
近年来,单丛更受人们的欢迎,奇兰的地位逐渐下降,饶平四大名茶的说法也鲜为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