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 两宋香炉源流
燕居焚香,是两宋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麈尾唾壶俱屏去,尚存余习炷炉香",陆游晚年的生活情景,不是一个殊例。其时"开门七件"之外若再添得一件,那么该是香。放翁《焚香赋》云:"闭阁垂帷,自放于宴寂之境。时则有二趾之几,两耳之鼎。"实则所言焚香。而两耳之鼎,正是宋代流行的一种仿古样式的小香炉。炉中预置特为焚香而精制的香灰,香炭一饼,烧透入炉,轻拨香灰,浅埋香炭--约及其半。香炭上面置隔火,隔火可以是玉片,也可以是银片,宋人多喜欢用银,习称银叶。之后,方在隔火上面置香。总之是求香之发散舒缓,少烟,多气,香味持久,香韵悠长。
李商隐《烧香曲》有"兽焰微红隔云母"之句,"云母"者,隔火也,即把它放在香与炭之间,以使香料受火不至于太猛,而可得徐徐熏燃之效。可见唐代以来已是如此。明代依然,只是隔火的质地又有不同。手自调香是两宋士人的雅趣之一,香饼或香方的互赠以及关于香的品评,也便成为两宋诗文中常见的话题。放翁的《焚香赋》即颇道着两宋香事之要领,"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掩纸帐而高枕,杜荆扉而简出",可知有香烟处,不必皆是般若,香与香具实已结构为两宋时代充满细节的生活故事。关注宋人的诗与思,便不能不关注宋人的香诗和香事。"胸怀阮步兵,诗句谢宣城。今夕俱参透,焚香听雨声"。诗的悟道,或也在绵绵蔼蔼的香韵中。
汝窑奁式炉
宋代香炉可以大致分作两种类型,其一封闭式,其一开敞式。前者有盖,后者则否。今一般称封闭式的炉为熏炉,开敞式的炉为香炉。炉盖作成莲花和狻猊,是封闭式香炉中最常见的两种,宋人或称之为"出香",周密《武林旧事》卷九中有汝窑"出香一对",即为此物。出香一般来说尺寸较大,高矮总在二三十厘米之间,大者或更高,因此多设在厅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曰"故都紫霞殿有二金狻猊,盖香兽也。”
汝窑奁式炉
唐代莲花式香炉是宋代出香的另一条发展线索。唐式莲花炉原是装饰莲花的炉盖与多足炉的合二为一。在覆钵式的炉盖顶端装饰莲花或者狮子,并且使它有出烟之效,则是制作精细的一种,著名的一件鎏金银香炉出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宋代以后,出香的名字几乎不再使用,莲花式香炉似也难得一见。经过两宋一番特别的繁荣,明清香炉制作的创造性似乎只能表现在复古,虽然在工艺上或别有精湛之处。线香的普遍使用,也使得这一类宜于焚燃香饼或香丸的熏炉,只能是为着风雅而努力保持的古典趣味。
唐银鎏金五足朵带香炉
宋代与出香同样意趣的又有一种鸭形香炉,它同出香虽可算作一类,但总要小一些,用途也不很相同。芝加哥美术馆藏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香鸭,是此类香炉中的一件精品。香炉通高18.8厘米,下有如意花头足的承盘,一只小鸭伏卧在双重莲瓣托举起来的莲蓬台上,炉身开有小孔,以便进气,小鸭张着的口则用来徐送香烟。薰香小鸭在唐宋酝酿出来的一脉情思,到了明代益发由清空变得质实,或者说由诗人的造境而切实成为生活中的实景,这多半也是因为风行于当时的戏曲版画为它提供了表现的机会。清陈维崧《雨中花·咏薰笼》"一架红篝凉似水,相偎靠、玲珑莫比。斑竹无尘,疎篁偏瘦,小鸭中间睡",小鸭,鸭炉也。温软之词语,也正有画意。
莲花出香
北宋时,北方最为常见的瓷香炉是一种高足杯式炉,此为开敞式,当然是用不到炉盖的。炉通常多在十厘米以下,平展的大宽沿儿,下接直壁或斜斜向下折下去的炉膛,细腰,小喇叭座,有白釉,有黑釉,也有刻花。北京丰台区辽琅琊郡开国侯王泽墓出土的一件定窑白釉炉是其精者,它的式样也很有代表性。当然南宋最具特色的香炉还要说是仿古式样的小型香炉,最初大约是直接取了古器如三代乃至秦汉的铜鼎,铜簋,铜鬲,用作焚香。前举陆游《焚香赋》所谓"两耳之鼎",也可以概指其类。不过古物究竟难得,因此有了瓷制的仿古香炉,其精好者自然是起先的官窑和稍后的龙泉窑制品。
定窑白釉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