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开设“科普硅立方”专栏,为大家介绍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前世今生。我们将带你——认识晶格,挑战势垒,寻觅暗物质,今古论陶瓷;弥补缺陷,能级跃迁,嫦娥织外衣,溢彩话琉璃。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首《青花瓷》伴随了我们整个年少青葱的岁月。当我们听到这句词的时候,瞬间眼前出现了一幅江南烟雨图。青花瓷是我们中华国宝,亦有“国瓷”之美誉,而清新淡雅的天青色瓷器更是宝中之宝。
中国瓷器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具有贡献。从商代开始到现代,瓷器技术日渐成熟。三千多年的瓷器烧制技术首屈一指,从原料的选择到瓷器的烧制都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瓷器的制作流程复杂且严谨,首先是选择合适的原料,原料一般为瓷土,与粘土不同的是瓷土可以承受1200℃左右的高温焙烧而形成致密的胎质。原料因地域差别而有所不同,北方原料一般为高铝低硅,南方原料则为高硅低铝。在选择适当原料后,对原料进行粉碎、淘洗、沉淀处理以除去较粗颗粒和杂质,再经过反复揉搓制成纯净且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坯料。
在准备好制胎坯料后,进行瓷器造坯,造坯的方式有手制法、轮制法和模制法等。接下来就是荡釉。釉是覆盖在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早期的釉为石灰釉,后期为石灰-碱釉,是使用粉碎的石灰石并结合粘土配制而成的,一般以氧化钙、氧化钾及氧化钠等为助熔剂,三氧化二铁为主要呈色剂,在还原焰中烧成青绿色。历代工匠会根据不同形状、釉料以及上釉效果而采用浸釉、洒釉、喷釉及吹釉等方法。入窑烧造是瓷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烧造方法以及对火候和时间精准度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瓷器的烧成质量。南方早期青瓷的创烧得益于龙窑的发明,北方则因地制宜使用馒头窑,景德镇还发明了葫芦形窑、蛋形窑。如果是五彩、珐琅彩器等则需要白瓷加彩后复烧以固色。果然是“慢工出细活”,这么多道工序才烧造出精致的瓷器。
图1 中国瓷器制造工艺流程图(图片来自网络)
青花瓷是一种彩绘装饰瓷,是高温釉下彩瓷之一,是白地青花瓷器的专称。它以含氧化钴为着色剂,先在瓷坯上简练的描绘花纹,再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3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青花瓷呈色倾向青蓝色,虽然着色单一,但它较五彩瓷器更显清丽,因而广为众人所爱。景德镇青花瓷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无铅无毒,耐酸耐磨,面色经久不退,素有“永不调谢的青花”之称,被誉为“瓷国明珠”。
青花瓷的出现是在唐宋时期,但制作还不成熟。而到元代青花瓷的制造技术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元代尚白,故主要以本色瓷加以雕刻装饰为主。而明青花的特点是含蓄淡雅,是一种自然之美,理想之美。而清代青花是最细致柔美、处处力求精致的一种。青花瓷是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印证了每个时代的特点与辉煌。而经过几代历史的沉淀与积累,青花瓷的制造工艺已然更加精致。
图2 各朝代的青花瓷(图片来自网络)
青花瓷是传说中的“天青色”吗?
但青花瓷并不是传说中的“天青色”,所谓的“天青色”是和青花瓷一样并列中国名瓷的汝瓷,它才是“天青色”真正的主人。从颜色上讲,天青色属于“复合色”,是一种介于“蓝”与“绿”之间“水天一色”的那种极富想象力的色彩,深浅浓淡、偏蓝偏绿,难有定性。我们可以在三原色光模式(R:141、G:212、B:232)中调配出感官中的天青色颜色。从古迄今,每一件“天青色”基本都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要找出两件完全同色的“天青色”瓷器,更是难上加难。
图3 天青色的三原色光模式
天青色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后周皇帝柴荣时期,而柴窑则是柴荣统治时期出现的御窑。“柴窑”在明洪武年间曹昭著《格古要论》中有记载:“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出黄土,近世少见”。该段文字记录了柴窑的产地、色泽、烧制外观特征等内。这可能是对天青色彩最早的记录。对天青色有两句经典的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烧将来”。但据考究,这两句诗不但有十一个版本,还被后面多位皇帝修改。
图4 天青色的风景(图片来自网络)
图5 汝窑天青釉圆洗(左)和葵花式小碗(右)(图片来自网络)
何得“天青色”?
但是“天青色”瓷器是怎么制作的呢?虽然古代各种工艺品的制作能够达到很高的标准,但是制作环境的苛刻依然是个硬伤。在古代,“天时”可能是影响 “天青色”瓷器制作的关键因素,这里便有一个流传的民间说法。当时制作经典的天青色瓷器时,“天时”因素——“雨”是一个关键因素。天青色是需要在相对潮湿的环境下,才能烤制出的色彩,而古人因为技术原因,往往只能等到烟雨天,才能做出这样的艺术品。而大自然的雨,往往是不可控的,雨大了,会太过潮湿,色彩不够透亮;雨小了,又会湿度不够,显得过于清淡无光,由此可见天青色的难得,也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故也有了 “天青色等烟雨”这句经典歌词。
从科学上讲,对于天青色汝瓷来说,瓷胎与瓷釉都很关键,胎色会对瓷釉起衬托作用,但瓷釉是天青色的关键。瓷釉的成分如下表所示,青釉中的着色剂铁的氧化物常以Fe2+及Fe3+的状态存在,Fe2+在红外区有强烈的吸收峰使釉呈现青蓝色,Fe3+的3d轨道呈半充满状态,以[Fe3+O4]四面体存在时,在近紫外区有一强烈吸收峰,使釉呈黄绿色。在釉烧温度、气氛的影响下 Fe2+/Fe3+比值低时釉色偏黄,比值高时釉色偏青蓝。所以在烧制过程,烧制的气氛、温度就至关重要。宋朝时期,匠人会在匣钵外壁涂抹耐火泥以减少空气进入匣钵而提高成品率。早期烧造民用瓷器使用煤做燃料,而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则必须使用木柴做燃料。因为木柴在燃烧过程中容易反应不完全而产生天青釉汝瓷的还原气氛。
表1 天青色汝瓷釉的成分
柴窑和汝窑
柴窑是后周柴世宗时期所建,后世被人们称为“柴窑”。因无传世瓷器实物,所以其真正形态大多是史书记载。北宋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天青色瓷器最为出名的当属“五大名窑”中汝窑瓷器,汝窑瓷器是宋徽宗时期烧制,窑址为河南宝丰清凉寺,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天青色瓷器表面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更明白了《青花瓷》这首歌中,“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是多么美好的意境了,更理解了其中难能可贵的智慧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件精美的天青色瓷器就能向你缓缓述说。
参考文献:
1. 叶国珍,叶宏明,叶佳星. 中国古陶瓷工艺与技术科学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 2015, 22(01):8-14.
2. 李志红. 景德镇当代青花艺术的研究[D].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
3. 曹昭. 格古要论[M]. 北京:中华书局, 2012.
4. 周七月. 认识鼎窑,认识柴窑[J]. 中国陶瓷, 2016, 52(05):104-107.
5. 王国奇. 浅论汝官瓷的烧造[J]. 理财, 2019 (09):60-61..
6. 徐向荣,李峰,刘永川,金勇,边华英. 汝瓷的发展及其特征[J]. 佛山陶瓷, 2018, 28(07):42-47.
7. 赵永川. 宋代汝窑天青釉成因浅析[J]. 收藏, 2015, (07):147-150.
8. 解美仙,董启旦. 汝瓷烧造 追逐那抹天青色[J]. 旅游, 2020 (04):106-108.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