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钩饵和调钓目差但搭配不同尾径的浮漂的钓组的灵顿差异)
根据钩目理论,首先配置一个灵敏度较高钓组。比如,选择尾径1毫米的浮漂,用海夕六号鱼钩,在这个浮漂上测得钩目为2目。于是,只要漂的吃铅量也能绷紧水线(弹性吃铅量公式),那么,这个钓组就具备了足够而不过分的灵敏度。
假设一个钩饵整体压漂目数Z为5目,即饵目为3目(前面定了钩目2目)。如果单钩饵调目1目,则无钩调目就是6目。那么,钓目只要在1目至6目之间,就是确定在钓顿半段。
如果钓目为4目,根据夹逼准则调钓法,知道在钓顿半段。此时,换算成双空钩调目为2目(单钩饵调目为1目,去掉那个单饵只剩单钩,浮漂上升饵目的3目,得单钩调目为4目。再加个钩又压漂2目,得到双钩调目为2目)。于是,在这个钓组上,调2钓4就是在钓适口性和灵敏度俱佳的顿半段。
第一种对比。钩饵不变,漂尾径从1毫米加倍至2毫米。根据上一篇文章的结论,同样的海夕六号钩和同样的饵,钩目饵目都减小至原来的1/4。即钩目为0.5目,饵目为0.75目。
来看一下这种搭配的钓组在同样调2钓4情况下,钩饵是个什么状态。 双空钩调的2目,两钩到底漂升两个钩目即升1目,漂目变为3目,挂上两饵均到底,漂目不变,还是3目。钓目是4目。多出来的1目就是铅坠轻触底的重量的压漂目数。因此,只是漂尾径加倍,同样的钩饵,同样的调2钓4,钩饵状态变为,在钓铅轻触底。已经超出台钓范围,可谓极顿。
极顿的根源不仅仅表现在这种钩饵状态使钓组静灵敏度降低,由于钓组运动速度与漂尾径反比相关,而且钓组总灵敏度还与漂尾径平方反比相关,所以钓组动灵敏度也急剧降低。
另一种对比。钩饵不变,漂尾径从1毫米减半至0.5毫米。根据上一篇文章的结论,同样的海夕六号钩和同样的饵,钩目饵目增加至原来的4倍。即钩目为8目,饵目为12目。
来看一下这种搭配的钓组在同样调2钓4情况下,钩饵是个什么状态。
双空钩调的2目,下钩到底漂升钩目的8目,变为10目。下饵到底不改变漂目。压漂12目的上饵里,让压漂6目的部分即一半悬浮,则漂降6目,变为4目。另一半上饵到底,不影响漂目。上钩还是悬浮,不影响漂目。则完成调2钓4的推断过程。
来看看钩饵状态。下钩饵均到底了。总压漂20目(钩目8加饵目12)的上钩饵里,只有压漂6目的半个上饵是到底的,还有压漂14目(钩目8加半个饵目6)的钩饵还悬浮着。简单来说,就是7成悬浮,只有3成到底。看上去也是在钓顿半段。但是,对于适合钩饵的对象鱼来说,它从这个悬多沉少的上钩饵旁边游走,极易带动水流使上钩饵移摆,从而使漂尾出现虚假漂相。也就是钓组稳定性较差。
再回头看看第一个搭配的情况。在尾径1毫米的搭配下,调2目,下钩到底漂升钩目的2目,变为4目。上饵全到底不影响漂目,上钩还悬浮不影响漂目。于是,钩饵状态就是,只有上钩重量悬浮,整个上饵和下钩饵都到底,钓组稳定性要好得多。
从以上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钩目在钓组灵敏度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样的钩饵,同样的调钓目差,在搭配的漂尾径合适使钩目2目左右时,钓组具备适中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搭配的漂尾径较大使钩目较小时,钓组灵敏度降低,甚至极顿。搭配的漂尾径较小使钩目较大时,钓组灵敏度过高,稳定性较差,命中率反而降低。(必须强调,钓组灵敏度不是越高越好。过犹不及,过灵只会徒增漂动无鱼的烦恼)。
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如果钓友们再看到某些大师在不提及钩饵和尾径搭配的情况下,即钩目都不知道时,就信誓旦旦地说什么“调a目钓b目,钩饵是什么什么状态”,你就当他是信口开河,连蒙带猜,纯粹忽悠罢了。而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以谬传谬,深入人心。不但一些不知名钓鱼爱好者,包括很多大师,甚至知名大师,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人们啊,你要警惕!耳熟能详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他们有些是出于无知,以讹传讹,诸如“调3钓2钩饵就是一悬一沉”之类会使你蒙蔽双眼,再也看不到真相,少钓几条鱼而已。而有些却是别有用心,忽悠欺骗以割韭菜。比如那些拿着某个浮漂,未提及尾径及适用钩型号数即钩目及调钓,就大言不惭宣称他这个浮漂多么多么灵敏的,无一例外都是忽悠。因为,漂无灵顿。
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结束本文。钩目过小,就像是老年人,迟钝,缓慢。尿了裤裆都不知道(不见漂动却提竿中鱼)。钩目过大,就像年轻人,敏感,强烈,顶风尿三丈(频频漂动无鱼)。钩目两目左右,就像中年人,沉稳,靠谱,收放自如,有的放矢(十提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