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三角鱼知识网

探索蜀地的印记:高山古城成都的历史地位

03-26

探索蜀地的印记:高山古城成都的历史地位

文/杨刚祥

历史上,先秦强盛的氐羌部落,从居住的西北地区不断扩张,沿岷江而下,生存于成都平原,逐步形成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以及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蜀王的统治,为成都数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高山古城遗址,是宝墩文化系列的八处古城遗址之一,虽然较前七处遗址发掘最晚,但年代最为久远,达4600多年。城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可以说,高山古城是古蜀文明之源,更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

俯瞰高山古城遗址

古城发现始末

高山古城遗址发现于2003年春天。当时,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专家陈剑和同事,正在对宝墩文化第七城的盐店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现场一名看热闹的邱姓村民,不经意间说起一件事:他亲戚家附近也有两条像盐店古城这样的土埂子,地点就在离此不远的高山乡赵庵子。

陈剑对这一消息感到震惊。他立即打开随身携带的专用地图查找这个地方,果然,地图上显示这里有一个古城村,村区域有一处地名叫古城埂。凭着在成都平原多年的考古经验,陈剑有些兴奋地说:“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埂子、墩子等字样的,常常能发现先秦时期乃至史前的古城旧址。”

邱姓村民带路,陈剑一行立即赶往高山乡古城村调查。现场确如村民所说的一样,在种满庄稼的田地里,有两条垂直相交、形象明显的土埂子,宽20-30米、高出地面1.5-2米。这地方,就是后来确认的高山古城东城墙与南城墙的转角处。通过对东城墙的解剖,初步确认该城墙修筑时代属于宝墩文化偏早时期;壕沟始于宝墩,废弃于汉代。

虽然2003年就发现了高山古城遗址,但因人手、经费和项目报批程序等多种因素,一直未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但成都考古队对这一古城的关注与调查从未中断。两年多时间,考古队将古城遗址内外区域进行了细致勘探调查,确定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并着手做了详细的考古发掘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为后来的考古发掘做好准备。

盐店古城的考古发掘取得成功,类似于盐店古城的高山古城遗址,引起省市文物部门的重视,正式被列入成都市“斜江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项目,并作为重点调查区域。

考古发掘现场

2015年,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批准了高山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项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所属考古队随即展开工作,于当年9月开始对高山古城遗址进行试探性发掘。

高山古城遗址位于大邑县三岔镇赵庵子古城埂,这里原属高山乡,合乡并镇后归属三岔镇,故后来定名为“高山古城”。高山古城遗址的惊人发现,对进一步探究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未尽历史痕迹找到了答案,并向世人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先民生活画卷。

村民不经意的提醒,考古专家敏锐的直觉和敬业的精神,让这座掩埋在地下的史前古城遗址,终于重见天日。

出土文物众多

高山古城遗址规模宏大,平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50米、宽约500米,总面积达34.4万平方米。

发掘以古城中心为原点,将古城分为4个象限,首先在第二象限西北部进行布方,试掘重点集中在古城偏南区域,面积约800平方米。正南北方向分别布局5米探方32个,考古人员发现了墓葬、人祭坑、奠基坑、水井、建筑遗存等。

墓穴中的随葬品,往往是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古城遗址获得的遗迹现象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生活区域,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以陶片居多,玉器、骨器较少。这些造型各异的陶器,既有西北文化因素,也有长江中游的同款。

石器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类,以磨制石器为主,以半成品废品居多。器形主要包括斧、锛、凿、刀等,穿孔石刀、双肩石斧、打制的燧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及燧石原料等,较有特色。

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为主,烧制温度较高,器形包括罐、壶、尊、盆、钵等,纹饰较为丰富且精美。玉器有锛、凿等,骨器以锥形常见。动物包括猪、狗、鹿、鱼等,鱼鳃骨为首次发现。

此外,还发现了宝墩文化此前从未出土的一些陶器新器形,如宽大耳器、直口壶形器等。

通过采集高山古城遗址大量土样标本进行浮选,考古人员初步鉴定为水稻、粟、黍等植物种属,并确定当时高山古城遗址的先民主要食用水稻和粟。

另外,通过4年的系统钻探和重点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高山古城遗址内外,分布着自新石器、商周至汉代3段不同时期的聚落。不过,商周至汉代的聚落均发现在城外。考古人员猜测,有可能是汉代时期人们对高山古城遗址有所破坏。

考古发掘现场

发掘清理墓葬89座、人祭坑一座、灰坑86个、灰沟12条。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且均为一人一坑的单人墓穴,少有非正常死亡的圆形坑;骨架大多保存完好,多为仰身葬,少量俯身葬,屈肢葬仅一座。

墓主人头部朝向以西北、东南多见,其次为西南、东北,东西和南北少见。成年人骨身高165-175厘米,与现代成都人的身高差别不大。在发掘范围内,总共出土116具人骨,年龄有成人、儿童,以未成年人居多,甚至有婴儿墓葬。

这批人骨之所以能保存完整,主要与发掘区的水位有关。考古人员发现,发掘区东西部水位高,保水环境好,人骨长期浸泡在地下水中,幸运地留存至今。

这批保存十分完好的人骨,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的最早人骨标本,是了解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居民最直接的资料。专家介绍,在成都平原的酸性土壤中,人骨能保存长达四五千年,非常罕见。通过对骨骸形态推测,这些人死后应该是被编织物包裹,以绳束缚后埋葬于墓坑中。

考古发现的人体骨架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些骨骸中,考古人员发现有10多个个体被拔除了上颌侧门齿。这是目前成都平原所见最早的拔牙现象,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拔牙现象地理位置最为偏西的。

为什么要拔牙?专家认为,排除治病拔去坏牙的可能性,最有可能的是施行了成人礼,与宗教活动有关。高山古城的拔牙现象,出现的时代晚至龙山晚期,但已是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最早拔牙现象。拔牙风俗应该是从东部地区流传至长江中游,再传播到四川盆地的。

考古人员在出土的遗物中,复原了完整陶器数十件、标本近百件。确认了一种早于宝墩文化的遗存,可称为“高山一期遗存”。

这类遗存从层位上早于宝墩文化最早阶段“宝墩文化一期早段”,器类和器形也与宝墩文化有差别。在近百件标本中,一个高约20厘米、底部有两个小圆洞的陶器,被专家认定为“可能是世界最早的滤水器”。根据器物推测,先民可能通过这种工具,借用鹅卵石、泥沙等物理过滤方法净水,反映了古蜀人的生活面貌和文明程度。

发掘的部分陶器

高山古城及宝墩文化出土了许多形制各异的陶器,表现出一种制作工艺的成熟状态。专家推测,这种表现应该说明,在此居住的人群并非原生居民,而是从其他地区迁移而来的。

高山古城及宝墩文化陶器比较特殊,和其他文化区别很大,从高山一期发掘来看,风格大都接近西北,但唯独出土的一种长江中游风格的陶瓷“豆”,是西北地区所没有的。

长江中游的“豆”比高山遗址发掘的“豆”出土更早,是否说明高山遗址是西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文化的汇聚地带?这更加体现了文化和人群在不同方向的流动及人群组成的来源复杂。

高山古城的动物、植物、人骨、陶器、石器等出土文物的相关检测工作,仍在进行中。高山古城遗址出土文物与宝墩、芒城遗址比较相近,但高山文化是略早于宝墩文化一期的文化堆积。

此次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当年国家文物局“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候选名单。

历史意义重大

高山古城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能直接地为进一步了解古蜀人的来历提供依据。通过考古发现,高山古城遗址遗物非常丰富,表明先民来源和组成的复杂性。

无论是陶器“豆”的出土,还是人骨拔牙习俗的发现,都从侧面佐证了高山古城先民的来源不是单一的。

考古人员推测,如果有拔牙习俗的人群从东部有此风俗的地方而来,并保留了这种习俗,而从西部来的人群没有这个风俗,那就能解释发现的116具人骨中仅有10多例存在拔牙现象。

而且,通过推测并用现代先进的检测方法,对人骨遗存中碳氮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的检测,再与长江流域、岷江上游流域考古成果相比对,能得出古蜀先民是否从外地迁徙至此,DNA检测则可能判断出这些人的祖先是谁、从哪里来。

高山古城的城内地势明显高于城外,属于台地类型的史前城址,主要采用粘土修筑城墙,西面为双重城墙,中间有壕沟。这告诉我们,在距今4600年前,古蜀先民已经修建了城墙,拥有城池,表明当时已有强大的组织力量,让人们统一协作劳动。这些特征丰富了成都平原史前古城的研究内涵,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通过高山古城遗址发掘的大量遗物分析,大体能了解古蜀先民的生存生活方式,包括食物、穿着、劳动工具、生活用具等。

省市考古专家考察现场

1990年代,考古人员在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距今4500年至3700年的7座古城遗址。高山古城遗址的发现,被文物考古专家确认为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遗址和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的新坐标,归属于宝墩文化历史早期,更加丰富了宝墩文化内容,成为“成都古城第八城”。

高山古城是宝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把成都“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的历史,从2300年前推移到4600年前,高山古城真正算得上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城。

这就是高山古城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文化价值所在,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至名归。

【作者简介】

杨刚祥,笔名映月河,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曾从事文秘、新闻、党务、政务等工作。现任大邑县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大邑文艺》杂志执行主编,大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组长,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茶具柜

无草书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