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友们常说“三分钓技,七分钓饵”,可见钓饵在整个钓鱼过程中所占的地位,钓饵效果的发挥直接影响渔获多少,但在钓饵的运用中很多钓友不知道,抑或是不小心,触碰到钓饵运用中时的忌讳,导致钓饵的效果发挥大打折扣,最后落得渔获惨淡甚至参加“空军”。
本文总结了饵料运用中的十大忌讳,其中一个比一个负面影响大,看看你知道几个?
在钓鱼圈流行一个搭配饵料公式,饵料=基础饵+主攻饵+状态饵+添加剂,基础饵也叫主饵,要占到整个饵料的60%,主攻饵也叫副饵,是针对目标鱼添加的饵料,占到整个饵料的30%,剩下的10%是状态饵和添加剂的占比,往往添加剂和状态饵三七或四六开分摊这10%。
这是搭配钓饵的一个基准,各成分的占比不可变更太大。大幅度超越基准,胡乱搭配饵料,导致主次不分,是饵料运用中的第一大忌。
上面说的添加剂如果是香味的,就属于二次加香,因为主饵和副饵里面已经有香料成分,尤其是用商品饵做主饵和副饵时,一定是如此。
饵料的香味大致分为甜香、水果香、奶香、清香、酸香、香精香六大类,导致二次加香产生两个结果,一个是同香并用,一个是异香并用。同香并用问题不大,只不过是香味加浓而已;但如果是第二种异香并用,那就难免会出现鱼类从来没闻过的怪香味,不但诱不了鱼还很可能起到驱鱼的作用,在垂钓中产生意外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个和上面说的异香并用有一比,但并不仅限于香味,比如两种不同味型的饵料混合使用,再比如手上有异味,像烟味、风油精味、花露水味等,会导致钓饵也会沾染这种味道;再就是耳盘或装饵的塑料袋上有异味,都会传染到钓饵上,导致的结果是鱼不吃饵,钓不上鱼来。
钓饵有生熟之分,比如大多数商品饵,尤其是发酵和膨胀的饵料,都是经过高温压制然后经过几道工序制作而成,都属于熟饵。生饵就比较好理解了,像鲜玉米、谷麦、红薯块等,没有经过熟化加工过的都属于生饵。当然了,像红虫、蚯蚓、螺蛳没经过加工的虫饵也属于生饵。
熟饵在四季都适用,而生饵(除虫饵外)主要用于夏季,有个别钓友气温低的冬季用生饵钓鱼,这就是典型生熟不分的例子,渔获能多才见鬼呢!
钓饵还有荤素之别,它们适用的气温条件和所钓的鱼种是不同的,素饵一般适用于气温较高的暮春、夏季、早秋,主要垂钓杂食性和素食性鱼类,荤饵一般适用于气温较低的冬季、早春、晚秋时节,主要垂钓杂食性鱼类和掠食性鱼类。
荤饵又分全腥饵和半腥饵,全腥饵以动物饵为主体,如蚯蚓、红虫、活蛆等;半腥饵则以鱼粉、虾粉与植物粉组合而成。一般来说鱼从胆小温顺到桀骜不驯,垂钓它们的饵料相应是素饵、半腥饵、全腥饵。
饵料讲究适口性,有钓友认为适口性就是指饵料的状态,饵团越绵软,鱼入口就越顺畅,另外适度的雾化更能吸引到鱼。一般情况下软饵优于硬饵、硬饵优于颗粒饵,颗粒饵优于种籽饵。
饵料适不适合鱼口,与天气导致鱼开口大小以及鱼的个体大小、觅食欲望强弱等有关,另外还与水体的环境有关,比如小杂鱼多的水域,只得牺牲粉饵的优势用种籽饵垂钓。
有钓友认为适口性不仅指饵料的状态还指饵料的味型,用鱼喜欢味道的饵料垂钓咬钩几率自然会高。相反,用鱼不喜欢的味道饵料,鱼就爱吃不吃,甚至逃之夭夭。
一般来说,饵料味型对路的原则是春腥、夏淡、秋香、冬浓。另外,针对鱼种还有鲫鱼爱奶香、鲢鳙喜酸臭、鲤鱼爱甜食、草鱼爱玉米、青鱼爱螺蛳、昂刺爱蚯蚓也要考虑进去。
钓鱼结束剩不少和好的饵料的时候很多,弃之的确是浪费,有的钓友就带走等下次钓鱼时再用,这种节俭精神值得称赞,但要在低温、密封的环境下保存,不太好操作,就是发酵过的饵料保管不好也会变质,发霉变馊是常有的事,如果勉强使用势必会影响垂钓效果。
为此,钓友圈有“一鲜当三香”的说法,提倡用新鲜饵料作钓,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很有一些钓友一手扶竿钓鱼,另一手抓着饵料不断攥揉,这种攥揉和醒饵后的打揉是两个概念,打揉是为了让饵料混合得更均匀、附钩性更好,是有度、意识的一种行为;而这种攥揉是一种无度、无意识的行为,往往会破坏饵料的物理结构,成为一坨死面疙瘩,不仅影响其雾化,更会影响饵料的适口性,从而影响到垂钓效果。
曾经钓友圈流传“钓鱼不用药,纯属瞎胡闹”一说,于是很多钓友开始迷恋小药。其实,小药是把双刃剑,小药添加不当会产生负面效应。
小药主要分为香、甜、酸、鲜四类。不论哪种味型、哪种功能的小药都不是万能的,均有其局限性。我在使用小药时,对掌握不准、拿捏不透的宁可不用也不乱加。
大家都认为钓鱼是门学问,可我还认为饵料的运用是学问中的学问,比如上面阐述的十大忌,触犯了其中哪个都会影响到垂钓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一个比一个严重,使我们在用饵上来不能掉以轻心。此文旨在提醒钓友,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我是悠渔乐好,后续会继续分享我在钓鱼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期待钓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悠渔乐好。